吸引人才要打出一套新的“服务牌”
![]() |
中山引才团在北大博雅专场对接会现场。南方日报记者 苏芷妍 摄 |
“在北京高校引才难度非常大,我们的对手往往是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巨头、500强企业。”回想起几天前在北京的招聘经历,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合光电”)技术总监李敏德依然记忆犹新。与以往铩羽而归不同,这一次,他随中山市政府组织的引才工作组赴京,参加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仅活动前两天,他就收到了超过25份简历,与5名硕博生初步确定就业意向。收获之丰,远超他的预期。
这是中山去年以来组织开展的第四场集中外出引才行动。连续组团外出引才,中山传递的求才信号已非常清晰。就在这场远赴千里的引才活动结束后两天,刚刚履职中山的市委书记郭文海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人才”成为企业家最为迫切的需求之一,这也反映出人才问题对中山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破题,势在必行,组团式集中外出引才是其中的探索,而在这一探索的背后,中山引才工作正加快“变奏”。
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见习记者 苏芷妍 通讯员 梁智宇
“这不仅仅是一场招聘会”
联合光电已连续四度参加由中山市政府组织的组团外出引才活动。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工作人员一直跟进参与招聘活动,对活动的效果有较深体会。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光电对人才的需求较大,每年在全国各地进行20多场招聘会,却从未涉足北京。
“在北京高校引才竞争非常大,对接企业多,学校自然也会择优而取,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联合光电人力资源部相关工作人员坦言,此前也曾尝试与北京市内的知名高校预约入校招聘,“但通过的几率很低。”
10月21日—24日,跟随中山引才团的步伐,联合光电首次参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校毕业生双选会,部分企业还参与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校双选会。此外,中山引才团还拜访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李敏德直言,这是仅靠企业无法完成的事情。
10月21日至24日,由中山市副市长刘云梅带队,中山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团市委、中山市人社局、中山市教体局、翠亨新区等部门和镇街参与下,30多家中山市企事业单位组团赴京集中引才。在为期4天的活动中,中山市企事业单位现场收到超过500份简历,线上投档简历104份,双方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50人。
对于中山企业而言,由政府牵头的组团式外出引才行动正成为一种有效的引才模式。这种机制的效果,在联合光电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19年,联合光电参与了中山赴西安的集中引才活动,与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高校取得联系,并建立了沟通合作机制,公司也由此打开了从西安高校引进人才的口子。
李敏德表示,近两年来,已有超过30名来自上述高校的毕业生在联合光电就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联合光电曾自行在西安高校招聘,效果并不理想,企业在现场收到的简历寥寥无几。“比起企业单枪匹马的招聘,政府组团企业外出引才,壮大了队伍的声势,让企业更加有底气、有信心,成功的几率也更大。”
“这远不只是一场招聘会。”在中山市人社局人才开发科相关负责人梁智宇看来,组团集中引才的效果不仅体现在企业现场收到简历,更在于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帮助企业与顶级高校建立的有效对接机制。
作为制造业大市,中山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除了高层次人才,中山企业对技工等基础性人才需求也较为突出。在今年10月25日召开的中山市企业座谈会上,不少参会企业都提及招引技能人才的问题,有企业代表就指出,“远水解不了近渴”,技能人才是中山工业强市的基础,引才工作除了往外看,还需“强内功”,壮大市内技工院校建设和本地技能人才的精准供给。
目前,中山市有4所技工院校、2所高职院校和6所中职学校,这些技工院校、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每年可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约2万人。针对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增长需求,中山今年已提出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重点围绕中山智能家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产业集群,每年新增技能人才9.5万人,至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增至95万人。今年,中山市德成技工学校申办成立,成为近5年来全省第一所新办民办技工院校。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值得关注的是,在参加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的同时,在这次赴京引才活动期间,中山企事业单位还拜访了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人才服务机构,旨在挖掘更多高层次人才资源。
在中山的人才梯队中,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对于这个问题,在今年10月25日召开的中山市企业座谈会上,就有企业代表点出这一痛点:相比于北上广深等城市,中山企业往往要用更高的成本引进高层次人才,包括更高的薪酬待遇和更多的配套服务。
对此,联合光电有较深体会。“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能用金钱解决的问题已不是主要问题,引才关键已转变为对于细节的处理,把人引进、留住。”联合光电的人才团队庞大,据李敏德介绍,公司总部研发团队超过450人,队伍稳定,每年的人才流失量不到10个人,远低于行业水平。
低流失率来自于企业过细的用人留人举措,除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清晰的晋升发展路径,联合光电还注重打造企业文化和做细人才服务,增强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对于单身员工,企业与团市委、区总工会联合,定期组织联谊会,给予员工情感方面的关怀。对于已婚员工,在岗位合适的情况下,企业优先吸纳员工家属就业,如果没有合适岗位,也会通过周边企业解决配偶的就业问题,并争取为子女解决入学问题,让员工免除后顾之忧。“我们采取这些措施,也是设身处地为人才考虑,让他们更踏实地留在这里。”李敏德说。
在市级层面,类似的“暖心”政策也陆续落地实施。去年,中山发布《关于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的具体措施》,形成了中山人才24项举措,其中包括向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房、住房补贴、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医疗保健服务等。同时,对非公有制企业接收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给予社保支出补贴等,打出了一套新的人才“服务牌”。
针对企业引才高层次人才成本高的问题,中山也作出了探索。2019年,中山市委组织部与中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柔性引才工作的通知》,提出打破人才流动中刚性制约,通过补助的形式,鼓励高层次人才与中山企事业单位建立更灵活的合作模式,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新型人才使用模式。按照今年10月正式实施的《中山市柔性引才生活补贴实施细则》,每年在中山企事业单位连续或累计工作1个月以上但不满6个月(183天),取得预期成果的专家人才最高可获30万元的生活补贴。
小到企业,大到整个中山市,都已将人才工作列入新一轮发展的核心议题。针对企业家在10月25日座谈会上反映的问题,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回应指出,将研究优化包括人才工作在内的相关政策,成立“马上办办公室”“行走的办公室”,出方案、有行动、出实效,“请企业家放心放胆做大做强”。
■观察
从引才工作看城市“磁力”
“我很想回中山就业,这场活动就像迎接我回家。”在专场交流会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应届硕士谭丽梦兴奋地表示,她已与一家中山企业完成初步沟通,双方需求基本匹配,她将踏上回乡就业之路。
自今年的企业集中招聘季启动以来,谭丽梦已投递了超过10份简历,但此前一直未确定就业岗位。她认为,在北方高校中,毕业生一般选择在北方区域就业,也较少获得南方城市的就业信息。如果中山有更多类似的外出引才活动,增进人才对中山的认识和了解,这对他们到中山就业创业有正面促进作用。
中山企事业单位在政府牵头下组团赴京引才,除了招聘人才,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推介中山。活动通过举办专场对接会、拜访高校科研机构等形式,重点对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负责人以及学生群体,开展宣传推介工作,刷亮中山城市名片,吸引包括中山籍青年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到中山发展。
事实上,深入高校开展人才招聘和城市宣传推介,已成为各地争夺优质人才资源的一个法宝,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在各大名牌高校的校园中正激烈开展。
引才用才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合理有效的引才方式,可为城市和企业引才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对人才的磁力,这在日益白热化的人才争夺战中显得尤为重要。
就在中山组团赴京引才前不久,一份由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撰写的人才报告——《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对外发布,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居五位,中山排名第24位,在入选榜单的广东城市中排名第7位。这份榜单也透露出年轻人的流动特点:95后更向往发达城市,一二线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线人才流出,总的来说,青年人才流动呈现都市圈城市群化趋势。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山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中山也有着一些利好,中山市2020年人口数为441.8万人,在全省排名11位,10年间人口增长数为129.72万人,十年增长率达41.56%,排名全省第4,仅次于深圳、珠海、广州。但要在人才争夺中突围,中山还需作更多突破。尤其是在人才供需不平衡,企业对人才需求仍然较大的现实下,身处超级城市包围圈中的中山仍需主动而为,政企联动发力,从细处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