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长安杯”背后的惠民之治
![]() |
惠州全力构建“大平安”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筑牢社会治理基石。 |
![]() |
通过开展智慧警务和动中备勤,惠州持续优化治安环境。 |
![]() |
惠州2000多名驻村(居)警力扎根基层为民办实事。图为博罗的驻村民警通过村里的监控调查治安情况。 |
![]() |
志愿者教导孩子们正确投放垃圾。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
12月15日,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惠州成功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继2017年后再次捧回“长安杯”。荣誉背后,是惠州各级各部门协同发力,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是网格员走家串户,协调矛盾纠纷;是“法制副主任”深入村居,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是公安民警坚守一线,保一方平安……沉甸甸的奖杯,凝聚了惠州人的汗水和努力。如今的惠州正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全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林文通 罗锐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除署名外)
打好组合拳
全市“一盘棋”开展平安建设
一直以来,惠州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全力构建“大平安”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挂帅、40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市委平安办和9个专项组,强化组织保障。同时,实施平安建设工作“一把手”工程,各级党委每年召开常委会暨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和困难,推动平安惠州建设深入开展。
目前,惠州构建起以平安惠州建设实施方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为统领,全市矛盾化解、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基础网格划分、网格员职责指导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促落实的制度体系。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惠州坚持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开展问题治理,牵头部门组织召开联席会议,责任部门发挥协同作用,加强重点地区、突出问题和行业乱象专项治理,实现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随着各级综治成员单位参与综治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这些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明显增强,打好了“组合拳”,唱好了“大合唱”,进一步增强了工作合力。
从2013年开始,惠州持续以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征选活动为抓手,统筹动员全市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和基层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探索实践,用“小补贴”撬动“大民生”,推动惠州开启“全域共治”新格局。截至目前,惠州共培育社会治理创新项目160个,打造出村(居)委“法制副主任”“复退军人之家”等享誉全国的社会治理创新品牌。此外,省级试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健康服务社”试点经验全面推广。
治理现代化
基层小网格带来社会大变化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绝非政法部门一家之事。近年来,惠州发挥网格治理制度优势,协调民政、公安、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推动综合网格图层数据共享,在前期全市13614个网格的图层数据采集工作基础上,经综合优化,划定8271个综合网格。
以“粤平安”试点为契机,惠州整合城管、组织、消防等部门事项入格,深度汇聚基层社会治理资源要素,全面推进现代化指挥、前瞻化研判、扁平化管理、精准化服务、实体化运行、信息化支撑“六化融合”,推动资源在一线汇聚、信息在一线应用、服务在一线强化、平安在一线实现。
实践证明,“小网格”为社会治理带来了大变化。早些年,惠城区江南街道祝屋巷只是一条脏乱的内街小巷,通过开展“和美网格”试点工作,居民的自主意识增强了,遇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也更紧密了。如今的祝屋巷已经蝶变成新型文旅街区和惠州网红打卡地,成为网格治理鲜活样本。
除了网格治理,一系列激发市域社会治理活力、动力的举措也在惠州同步开展。通过持续深化“部门下沉”“一村(居)一警”“法制副主任”等工作,发挥各级综治中心联动作用,惠州构建起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大调解格局和“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一链条解决”工作机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覆盖的矛盾化解网络。目前,全市已建成7个县级综治中心,77个镇级综治中心,市级综治中心计划将于2022年6月完成建设。同时,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和综合网格单元,探索建立覆盖各级综治中心、所有综合网格单元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发挥典型示范效应,惠州谋划采取市县(区)共建模式,合力打造“一县(区)一示范点”,推动县(区)“盆景”成为市域“风景”。
“打防管控建”
优化治安环境确保和谐稳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围绕中心工作,惠州全力防风险、保平安、护稳定、促发展,落实落细各项措施,确保全市大局和谐稳定。
通过树立“打防管控建”并举的理念,惠州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也逐渐成型。针对重点治理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惠州坚持实行挂牌整治,倒逼责任落实,确保整治实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始终对走私、黄赌毒、电信诈骗、涉众金融等违法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过程中,惠州深化“打伞破网”“打财断血”行动,持续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推进“头雁”工程,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氛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全市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涉黑恶九类警情3年同比分别下降62.03%、79.19%、34%。
2021年,惠州坚持力度不减,尺度不松,持续巩固提升专项斗争成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聚焦信息网络、自然资源、工程建设、金融放贷、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六大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问题,深入推进专项整治工作,依法严惩涉黑恶违法犯罪及其“保护伞”。今年来,全市打掉涉“自然领域”非法采矿团伙3个、涉“交通运输领域”恶势力犯罪集团1个、涉“金融放贷”恶势力犯罪集团1个,有力整治了各行业领域涉黑恶突出问题乱象,净化了行业秩序。
推进“放管服”
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惠州聚焦民生实事,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惠州在户籍和居民身份证、交通管理、治安管理、移民和出入境、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领域推出便民利民举措211项,在群众安居乐业、民生法治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执法司法服务。其中,惠州公安机关依托市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完成229项政务事项进驻,实现94%事项“零跑动”、86.84%事项即刻办、办事时间压缩94.34%,并进一步强化微治堵举措,推动39个治堵项目落地实施,交通健康指数排全省前列。
围绕保障和促进公平正义,惠州全面落实依法治市各项工作,不断深化政法领域各项改革,进一步强化权力制约监督,推动法治建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一方面,落实法治政府责任制,组织开展严厉打击欺行霸市、互联网金融、“套路贷”专项行动,大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审判机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和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纳入全市法院多元化解纠纷平台,着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社会治理关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惠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接下来,惠州将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擦亮“一村(居)一警”品牌,促进“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提挡升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引导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村(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同时,深化平安惠州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加强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快速处置,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加强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把惠州建设成为最安全稳定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