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潘宗良:

“松山湖用创业心态服务企业”

    潘宗良(左)向国外客商介绍公司产品。受访者供图

    “10年前,我们认为新能源是一种未来趋势,如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转化为现实的政策,我们很幸运。”日前,在东莞松山湖举行的一场青年人才分享会上,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潘宗良穿着白色的“3126实验室”30周年纪念衫,向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大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

    2012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究生的潘宗良,在创业导师李泽湘创立的“3126实验室”里,与3名同学一起动手研发了逸动科技的第一款产品——电动船外机的原型机。如今,电动船外机作为逸动科技丰富水上产品矩阵中的一员,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无论是在杭州西湖还是在澳大利亚珀斯的天鹅湖,人们都可以享受到逸动科技带来的安静、绿色的游船体验。

    但在走出实验室到实现产业化的路上,潘宗良和他的团队并不算顺利。毕业后,他们首先将公司设立在香港,此后为寻求更大发展,将企业转移到了深圳。“市场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太多,我们这种产品小众的初创公司很难找到合适的供应商。”潘宗良说。

    如何与市场资源高效对接成为一道难题,摆在以往专注于攻克技术难关的创业团队面前。于是,潘宗良和他的团队决心发挥所长,通过自研核心元件电机,解决供应商短缺问题。

    2014年底,由李泽湘联合发起成立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刚刚在东莞建成不久。李泽湘在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后,建议逸动科技来东莞松山湖发展。“我们是第一家入驻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企业,当时大楼只装修好了一层和二层,楼上还都是毛坯,我们工作时也能听到装修声。”潘宗良说。

    “研发核心元件是一件非常需要潜心钻研的事,相关的所有理论只有两本书,但我们需要吃透,并且做大量的实验和测试。松山湖在关键时刻给了我们一个远离城市的自然环境,又提供了足够大的实验室,让我们可以专注于突破技术难关。”提起那段最难的时光时,潘宗良说。

    考虑到产品特性,松山湖管委会特意在湖边修建了一个小码头,方便他们做户外实验。“真的非常难得。为企业修建小码头需要政府敢于打破常规,我认为松山湖是用创业的心态服务企业。”潘宗良说。

    随后,逸动科技逐渐开启高速发展模式,于2015年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成立研发总部,并于2016年在松山湖固高科技园成立工厂。如今,逸动科技的合作伙伴已经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松山湖由高新区跃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大装置、大平台等一流创新平台落户于此,人才随着优质就业机会和优美的生活环境纷至沓来。如今,潘宗良不仅是逸动科技的首席运营官,还是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导师,他正为更多有志于科技创业的年轻人提供帮助。

    ■对话

    创业精神适合每一个人

    南方日报:你在东莞松山湖进行“二次创业”时是什么感受?

    潘宗良:我很感恩这片土地。这里的政府真真切切地以服务的心态给了我们很多关怀。最让我感动的,是政府为了方便我们测试产品,在松山湖边修了一个小码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此外,政府举办的“周二有约”交流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期与政府、企业同行面对面交流的顺畅通道,我们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答,企业间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也越发浓厚。我感觉松山湖就像一个企业一样有使命、有愿景、有文化,不断创新为企业服务的方式。

    南方日报:逸动科技创立已有10年,你对这段创业经历有何新的感悟?

    潘宗良: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记得当我还在港科大读书的时候,参加了一场创业分享会,会上有句话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创业,但创业精神适合每一个人。”

    我认为,一家公司是不是创业企业,不是看企业的规模或者成立的年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家公司还具不具备创业精神。我所理解的创业精神,就是不断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进行创新,以更好更优的路径解决老问题。各行各业各个岗位都需要创业精神。我希望逸动科技、松山湖、更多的年轻人都能拥有和保持这种创新精神,未来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南方日报:你如何看待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的机遇和挑战?你对年轻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潘宗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从整体上看,创业机会越来越多,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是,年轻人想要创业成功,将会面临更多竞争和挑战。因此,我建议创业者调整好预期,做好“长跑”的准备,保持乐观的心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南方日报记者 陈启亮 见习记者 凌乐仪

© 南方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