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下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爱心之家”揭牌

“学生之家”升级“爱心传习所”

    邓卫星和孩子们在爱心之家门前合影。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摄

    邓卫星成为爱心之家的讲解员。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摄

    下太镇爱心之家揭牌。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陈咏怀)日前,英德市下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爱心之家”正式揭牌,这个建立40余年的“学生之家”迎来转型升级,实现从奉献爱心到传承爱心、传播社会文明的蝶变。

    近年来,英德市委、市政府及下太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工作,大力推进“爱心之家”规范管理、转型升级,经过多方努力,“爱心之家”完成升级改造并揭牌,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心传习所”。

    40年爱心之家迎来蝶变

    “爱心之家”又名“学生之家”,由老党员邓卫星于1981年建立。40余年间,“爱心之家”共帮助了1000多名当地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孤儿等困难群体圆求学梦,给了山里娃一个“爱心的家”。邓卫星也因40余年来始终坚守奉献爱心,相继获得“清远好人”“广东好人”“中国好人”等诸多荣誉称号。

    2021年12月23日,省关工委主要负责人带队来到“爱心之家”进行调研,明确提出要将“爱心之家”转型升级。刚收到这个提议时,邓卫星夫妇有一些担忧,彼时“爱心之家”里面还住着18名学生。“刚收到提议时,我们一时难以接受,担心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回到学校,生活能不能有保障。”邓卫星坦言。

    然而,当地党委政府的做法打消了夫妻俩的顾虑。

    2021年12月31日,英德市委成立以英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袁新建为组长的“爱心之家”规范管理、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消防隐患整治、学生安置、困难救助、升级改造等9个专责小组,组长均由相应部门“一把手”担任,合力推进“爱心之家”规范管理、转型升级。

    2022年初,英德市委组织部与下太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多次与邓卫星夫妇沟通,解决他们的思想包袱。同时,为了解决剩余18名学生的实际困难,下太镇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学生家庭进行了“一对一”结对,并到“爱心之家”寄宿学生家中进行家访,详细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记录他们的困难和诉求,并做好学生家长思想工作。困难救助专责小组则对18名学生进行“一户一档一策”登记,确保应保尽保、应纳尽纳、应救尽救。

    如今,回到学校的18名学生生活学习得到充分保障,工作小组不仅提供了18张棉被供学生住宿使用,还根据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将其中一名孤儿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另有符合条件的6户11名学生纳入低保户。

    此外,下太镇6个村(社区)的党组织和社工分片对18名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同时将其中部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录入广东省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系统,实行动态管理,护航他们的健康学习成长。

    “让这份爱心传承下去”

    多年来“爱心之家”走出了20多名本科生和诸多专业技能人才,他们中有人当了老师、医生,也有人参军入伍。这份历经40年的爱心接力故事仍在传承着,感染更多人。

    “爱心之家”揭牌后不久,两位来自云浮市的年轻人来到下太镇的“爱心之家”,邓卫星为他们当起讲解员,在听完“爱心之家”的故事后,他们深受感动,并到一些困难学生家里探访慰问。

    邓卫星说,虽然不用再照顾那么多学生的生活起居,但是会继续将这份爱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爱心之家的故事,传播社会文明。

    下太镇党委书记许平表示,“爱心之家”升级改造只是起点,以后将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基地投入运营,同时承担起学生的社会教育功能,让这份爱心传承下去,激励更多孩子学成归来建设英德、建设家乡。

    “感谢党和政府,如今生活越来越好,需要帮助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加上我们夫妻俩都60多岁了,这次转型让我们轻松不少,也让爱心能得以传承。”步入花甲之年的邓卫星夫妻俩,过上了含饴弄孙的生活。

    临近春节,邓卫星家里来了四五十人,都是从“爱心之家”走出去的学生,有些拖家带口,挤满整个屋子。邓卫星打笑说:“我最怕的就是逢年过节,他们一个个组团回来,大都带着家人,特别是有小孩的,压岁钱都要派不少哩!”虽然嘴上“嫌弃”,但邓卫星脸上藏不住笑意。

© 南方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