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南海两会哪些话题最受代表委员关注?

制造业成焦点 招才引才引热议

    南海拥有季华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为制造业当家提供重要支撑。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扫描二维码

    关注南海两会

    1月10—12日,南海区迎来两会时间。在持续三天的会期里,南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制造业当家”“招才引才”“基层治理”等热点话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为南海2023年如何全力拼经济提出一系列宝贵建议。

    ●南方日报记者 孙景锋 李欣 李慧君 陈梦 黄艳姿  肖莎莎 林洛峰

    制造业如何当家

    强化龙头带动作用 培育专精特新集群

    南海两会期间,“制造业当家”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制造业”作为关键词共出现了25次。报告提出,南海将全面推动政策措施向制造业倾斜、各类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工作力量向制造业加强,构建制造业当家的资源配置机制。制造业成为南海2023年拼经济的重中之重,在代表、委员间产生热烈反响。

    “可以预见,南海将集中各类资源要素,加大对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制造业在2023年将迎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南海区人大代表、广东南海启明光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良辉振奋地说道。

    结合自身经验,对于南海如何加快制造业发展,黄良辉给出四个建议。他建议要推动科技企业和本土传统产业加速联动;深化民营企业与地方国资的联动,比如可以助推民企利用国资实现更好的发展;推动科技企业与金融的融合,借力金融等手段快速提升科技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科技型企业要主动拥抱湾区产业链。

    制造业当家,离不开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南海区人大代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开宇表示,推动制造业当家落地,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包括充分发挥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头作用,持续深化企业的转型变革尤其是数字化转型,强化整个产业链的保障和供应能力。

    王开宇介绍,作为龙头企业,今后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将不断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通过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等方式,努力将包括芯片技术在内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南海制造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制造业当家,还需要培育扶持一批“小而美”的骨干企业。南海区人大代表、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超峰认为,南海制造业“星星多、月亮少”,中小微企业占比突出,这是南海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可以从中深入挖掘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同时结合报告提出“促使实业家和投资人相向奔赴”,推动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为专精特新企业崭露头角提供支撑。

    “制造业当家,政策要先行。”南海区政协常委、南海农商银行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秦伟新建议,南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建立适合南海产业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他建议从“四个绿”着手:创绿标、认绿证、引绿企、聘绿才。通过尽快出台适合南海绿色发展的评价标准,以绿色认证为关键抓手,构建绿色企业名单和项目库,并通过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有力推动南海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招才引才更要留才

    塑造城市产业品牌 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拼经济归根到底要靠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优化人才服务,壮大创新活力强的人才支撑体系。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报告中多次提及制造业与人才,2023年是全面发展经济的一年,而发展经济要靠人才,制造业转型升级更要靠人才。”南海区人大代表、佛山市舒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汪培琳表示,南海应加强科技平台企业与本土传统企业交流,挖掘合作切点,激活人才团队创新活力,为本土企业升级赋能,为人才团队在本土的生存发展提供动力。

    南海区人大代表、佛山群志光电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李贺男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认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高知人才和技术型的工匠型人才是南海当前急需引进和留住的人才。“前者主要是满足区内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的需求,后者则是满足区内制造业对于技术人员日益庞大的需求。”

    如何引进人才并让其留下?李贺男给出的建议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一方面,政府需要持续扩大南海鲲鹏人才计划的影响力,并通过多方努力,将南海打造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宜居城市,吸引人才落户。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产业集群或企业品牌影响力,打造用工金字招牌。“通过政府和企业的通力合作,把南海变成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又何愁引不来金凤凰?”

    除了科技型、创新型人才,报告还提出要实施产业新工匠培育计划,引导树立既尊重科学大师,又尊重一线技师的人才观念,形成制造业实用型人才集聚效应。

    南海区政协常委、广东吉熙安电缆附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玉兰表示,三年疫情影响,各地用工环境不理想,产业工人流失明显。如何提升用工环境,吸引和留住一线产业技能人才,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当务之急。

    她建议要从人才住房、子女教育、身心健康三方面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包括要放宽“人才房”的范围和标准,用“房”留住人;拓宽子女入托上学渠道,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建立职工心灵成长驿站,及早化解职工心理问题,有利于社会安定和产业工人队伍的持续稳定发展。

    南海区人大代表、灯湖社区党委副书记李燕平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建议,政府应加大托育机构的建设力度,并可考虑结合人才卡等政策,为0到3岁孩子有托育入园需求的人才,增加相应的补贴,由此减轻人才的经济负担,也能为企业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

    强化基层治理

    塑造文化品牌 增强乡村发展后劲

    提升基层治理是南海改革的重要内容,两会期间,一批基层代表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基层治理的论述。

    报告提出,要创新党建引领基层善治,深化社区治理改革,持续开展“创熟”工作和“百队千社万人行”志愿服务行动。

    对此,南海区人大代表、大沥镇嘉怡社区党委书记冯桂贞表示,这是政府对“创熟”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重视。她介绍,接下来嘉怡社区将着力推动“创熟”工作的开展,包括重新调整制定全年社区创熟工作计划,盘活闲置物业增设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创熟阵地,充分利用社区公众号扩大创熟宣传力度,同时开展创熟工作和志愿服务培训,提升志愿者和热心人士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能力;深化社区三级党建网格服务体系,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引导辖区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服务和基层治理创熟工作。

    南海区人大代表、大沥镇凤池社区党委书记陈伟津则表示,通过前期“创熟”工作和“百队千社万人行”志愿服务行动,大大拉近了居民与政府和干部队伍的距离。希望接下来可以深入基层进行有关工作的宣讲,让群众能够对政府工作有更深的了解。

    环境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涵,报告提出,要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文化涵养、科学素养、美学修养提升行动,加强公共空间、乡村住宅美学设计。

    贯彻落实报告内容,南海区人大代表、桂城街道大圩社区党委书记黄润生表示,大圩社区将在未来发展中,更注重文化品牌塑造。“希望桂城能助力社区推动城市工程项目,并通过多元业态引入,由此带动沿线的产业升级、生态优化和城市品质提升。”

    如何把环境提升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新动力?南海区政协委员、广东一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崔嘉展建议,紧扣“水上南海”计划深挖水乡特色进行环境提升和文旅开发,增强南海乡村的发展后劲。“南海各镇街都有龙舟传统文化,临近河涌的村(社区)可以发挥地理优势,结合水乡及龙舟特色,强化区域统筹,打造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政策上要给新业态留有灵活的空间。”崔嘉展说。

    ■聚焦

    2023年南海十大民生实事出炉

    1月12日,在佛山市南海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经过区人大代表投票表决,2023年南海十大民生实事出炉,涵盖社区治理、食品安全、文化教育、医药卫生、政务服务、就业服务、农业农村、社保医保、城乡环境改善等方面。

    ●打造“创熟”服务工作站,实现为民生办实事。

    ●推进重点食品、食用农产品全链条溯源,构建食品安全共治格局。

    ●深挖本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品质提升。

    ●加快医药卫生项目建设,提供便民利民高质量医疗服务。

    ●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提升政务便民水平。

    ●坚持就业优先,筑牢民生之本。

    ●优化联农带农,加快乡村农业产业振兴。

    ●加快推动公办中小学扩容提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以工伤预防基地建设推动南海建立工伤预防大格局。

    ●秀丽湖库、城市公园,绿美南海。

    ■观察眼

    一个城市品牌影响力

    更强大的南海呼之欲出

    1月12日,南海两会落下帷幕。南海擘画新一年发展蓝图,除了释放新发展利好,有一个信号也让人为之振奋:新的一年,一个城市品牌影响力更强大的南海正呼之欲出。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南海明确2023年将全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增强区域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在此理念下,南海将加快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格局,打造“最岭南”亲水人文城市;发展数字创意、电竞动漫等文旅新业态,把文旅产业加速打造为支柱产业;着力塑造文化品牌,做强醒狮、龙舟、功夫、桑园围等超级IP,提高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

    南海为何在此时更需做强城市影响力?于南海而言,更优质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意味着什么?

    厚积而薄发,行稳而致远。一个地区生产总值超3500亿元的南海,一个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南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南海,一个常住人口超300万的南海,已经迎来城市品牌影响力大爆发的时刻。

    南海有一城千面的城市魅力。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与核心区,南海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1400多年的建制史,历史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2022年11月,南海高规格召开文化发展大会,在传承和创新中推动南海文脉走向世界,让千年古郡持续绽放新魅力。

    过去的南海,不仅有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西樵山,也有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桑园围水利工程。同时,南海醒狮、龙舟、功夫、粤剧等均是重要的岭南文化IP。

    如今的南海,更展现出新潮、包容、开放的城市风貌:2023跨年之夜,南海中心城区千灯湖畔,佛山DRG.GK电竞俱乐部与万名市民跨年狂欢,打造了一场专属年轻人电竞梦幻之夜;2022年12月30日至31日,首届和平精英全国大赛总决赛在南海体育中心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20支战队齐聚于此,让南海一举成为全国电竞迷关注的焦点。

    南海有开放包容的城市集聚力。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就是一个例子。作为世界级艺术IP,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首期自2022年11月在西樵启动以来,超过15万人陆续走进西樵山上山下、特色村落,走进由134组艺术家设计的73个艺术项目,触摸南海大地上跳动的艺术脉搏,感受千年古郡的乡村蝶变。

    重点项目的快速落地是南海城市集聚力的另一有力印证。2022年1至11月,南海共签约引进1亿元人民币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22个,签约投资总额1009.72亿元,平均每日引进投资额3.0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这更是南海历史上首次实现年度招商引资额破千亿。

    南海有与日俱增的城市影响力。2022年3月,西樵发布桑园围水脉规划,加快打造世界级生态水脉;2022年6月,桂城启动千灯湖中央活力区建设,推动广佛城市客厅再升级;两个月后,凭借优越的区位、优质的夜经济发展氛围,千灯湖片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正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言,南海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发布“水上南海”计划,举办“大地艺术节”,打造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更值得期待的是,南海还将加快推动岭南文旅产业集聚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文化引领加快特色IP打造,更有效带动南海城市影响力能级的提升。

    城市魅力、集聚力与影响力三者有机互补,将会共同支撑各类资源要素加速向南海集聚。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亮眼、更有力的城市品牌,将进一步放大南海的影响力、辐射力、磁聚力,为区域加快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相关

    坚定信心

    锚定靶心

    凝聚民心

    力争实现“全年红”

    南海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

    1月12日,佛山市南海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南海区政府、区人大常委会、两院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了国民经济计划、财政报告,审议通过了《佛山市南海区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订草案)》,票决确定了民生实事项目。麦凌宇、何焯辉、陈明、周晓勇、冼树雄、郭炎兴当选为佛山市南海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这是一次高举旗帜、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会议。”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说,过去一年,南海应对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收获了极其不易的成绩。一个在逆境中坚定从容、在拼搏中攀高奋进的南海,一个生机勃勃、让人更加期待的南海得以展现。

    “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包括信心在凝聚、经济在复苏和激情在燃烧。”顾耀辉说,去年南海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工业投资、招商引资、市场主体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与此同时,整个经济也在加速复苏。一组数据尤为明显:元旦假期,全区接待游客总人数超55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9亿元,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58.17%、94.41%;过夜游客超10万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5.4倍。而在产业方面,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将在今年陆续投产,其中超百亿元项目信扬科技、瑞浦能源预计今年一季度和下半年投产。“随着社会预期发生积极转向,一个热气腾腾、干劲冲天的南海加速归来。”顾耀辉说。

    今年是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砥砺奋进之年,顾耀辉表示,要认真贯彻省委、市委部署,全面落实“1114”工作体系,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敢为善为,推动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首先要坚定信心往前冲。“2023年是拼经济的一年,拼经济首先就是拼信心。”顾耀辉说,只要预期稳、信心足,企业就敢于扩大投资、勇于开拓市场,居民就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社会创造力就会竞相迸发,从而推动经济回稳向好、形成良性循环。他表示,要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奋力冲刺“开门红”、力争实现“全年红”。

    第二要锚定靶心大胆闯。顾耀辉表示,深化落实“1114”工作体系,既要在城乡融合、产业转型、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闯关夺隘、争先创优,又要多干补短板、还欠账、打基础的事情。

    第三是凝聚民心加油干。“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顾耀辉表示,要全力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用心办好民生实事。引导人人都为南海出力、人人都为南海添彩,在共同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

© 南方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