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吴晓斐

    危旭芳

    黄祖辉

    程京武

    编者按

    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先后到湛江、茂名、广州等地,深入企业、港口、农村等进行调研,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对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征程中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本期理论周刊特邀8位社科专家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飨读者。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邹志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广东。从时间维度看,总书记历次视察广东,都正值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重要节点。从空间维度看,四次视察广东,总书记的步履遍及珠三角和粤北粤东粤西,饱含着对广东改革发展的殷切期望。

    再次宣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广东都强调的重大问题。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不久,作为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离京视察就来到广东,向海内外传递了“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鲜明信号。2018年10月,正值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广泛深刻变化,总书记在广东发出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努力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的号召。2020年10月,时值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总书记第三次来到广东,要求广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总书记再赴广东视察强调:“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杀出一条血路”,率先改革开放,率先创办经济特区,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书记四次视察广东,标注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也为广东、为全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明确指引。

    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广东、时刻关心广东,对广东高质量发展谆谆指引。总书记指出,“广东这40年非常了不起,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广东改革发展先行一步,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感受会更深一些”,并寄望广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总书记这次再赴广东视察,进一步鼓舞了广东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斗志,奏响了广东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时代强音。

    广东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五年前,总书记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第一个就是“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新时代以来,在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党中央接连赋予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机遇,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广东不辱使命,在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关口,率先步入改革深水区,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是着眼广东一省,也具有全国意义。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认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光明之路、奋进之路,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勃发新气象、闯出新路来。

    身体力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求真务实,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这次广东之行,就是以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以调研开局,以调研开路,是我们党一直以来强调的重要工作方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总书记此次赴广东视察调研,以实际行动示范,引领更多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发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各界群众积极性创造性,振奋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只争朝夕、迅速行动的奋斗姿态,比学赶超、赛龙夺锦,奋力推动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从三个维度理解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袁继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进一步指明了广东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努力方向。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强国之基、安全之要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进程和人类的未来,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关键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如果经济大国没有先进科学技术,国家安全就会受威胁,社会发展就会受阻滞。历史上,我国曾长期位居世界经济大国行列,经济总量一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技术落后,近代以来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这个教训刻骨铭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从导入期向拓展期转变,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和海洋、空间等科学领域不断发展,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在挑战人类认识极限,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进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格局。各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仍存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科技产品对国外供应链依赖性强等问题。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才能把握机会,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保障民族复兴事业行稳致远。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消费总量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空间广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更多的增长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的根本路径。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其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发展过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效手段。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可以构建自主可控、稳定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制造业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替代来源;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够有力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不断攀升,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发展和经济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赢得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主动权;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可以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撒手锏”技术,持续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底气之源

    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的现代化之路。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广泛结合,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使得全球协作成为引领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必然选择。当前,大国博弈升级演进,经济复苏形势严峻,解决全球性问题、应对时代挑战、增进人类福祉、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迫切需要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深度参与国际创新合作,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全球行动中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目前,中国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加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200个。科技创新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中国的大科学基础设施如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都已经向世界开放,中国空间站也将迎来国际航天员,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未来,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技术不受制于人,才更有对外开放的底气,向世界分享更多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成果,促进更普遍的全球合作。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广东走在前列的关键

    赵 祥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清晰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路径,为广东走在前列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地区要素供给条件、市场需求潜力、市场环境质量等经济系统中诸多内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资源、劳动力、资本以及技术知识等组合形成的要素条件在供给方面形成了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由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需求所构成的市场需求潜力形成了拉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牵引力;而受政策因素影响的市场环境则可以通过影响要素供给条件与市场需求潜力的变化,进而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未来,广东要从这三方面入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塑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

    改善要素条件,增强供给侧推动力

    要素供给条件首先取决于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一个地区的先天资源禀赋、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劳动力可以提高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的可获得性,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技术进步,自然资源、一般性劳动力等要素在企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步降低,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新技术知识和高质量资本品等要素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特别是在当今第四次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制造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降低了企业生产过程对原材料和一般性劳动力等要素的需求,大量的劳动力被智能设备所替代。初级原材料和一般性劳动力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下降,而新设备投资和高素质劳动力成本的比重上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着力改善要素供给条件,提高人力资本、新技术知识和高质量资本品等的供给水平,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的高端要素支撑,增强供给侧推动力。

    推动市场需求升级,增强需求侧牵引力

    除要素供给条件之外,市场需求潜力对制造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一个地区对终端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需求规模越大,则相关厂商在该地区集聚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要素供给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规模越大,则终端产品与服务的厂商为节约交易成本在该地区进行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对一些生产运输成本比较高的工业制成品的厂商来说更是如此。终端产品和服务厂商集中布局会形成较大的本地中间产品需求,又会对上下游的配套企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任何一个终端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厂商都需要一系列专业化零部件和服务等中间产品投入,围绕终端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各环节需要进行产品配套和技术革新等方面的协调,这会进一步促使产业链相关企业在本地区集聚。此外,市场需求潜力还表现在需求层次及其动态变化上。一般来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就会出现对商品多样化和品质不断提升的需求升级趋势,这会促进新技术被引入到产品的生产中,推动新的供应链环节率先在本地区集中。因此,未来要着力推动市场需求在规模和结构两方面上的升级,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的市场牵引力。

    完善发展政策支撑,增强市场环境吸引力

    产业发展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当发展政策与地区发展的要素供给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相适应时,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动员要素资源进行生产,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发展政策由战略规划和配套措施两方面要素组成,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战略规划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从中长期目标出发所制定实施的发展规划,对企业的投资与区位决策具有战略引导作用。配套政策是政府所制定的服务于战略规划的一系列具体政策工具,以保证有关战略规划得到有效实施,其主要功能是引导要素资源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的流动,支持重点领域发展,提供市场运行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并有效治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负外部性问题。战略规划越科学,配套措施越完善,就越有利于更多的高端资源要素集聚,从而越有助于产业发展。为此,广东要进一步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深度融合的优势,制定实施更为科学的战略规划、更为精准的配套政策,营造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标准市场环境,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段华明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寄望广东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更清晰、更科学、更全面、更完善。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45年,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显现出一系列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势利导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城乡发展的平衡性、群体发展的平衡性,主旨是提升均衡发展质量,缩小发展差距,以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赢得更大的发展红利。

    广东经济规模34年来持续居全国第一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既有全国经济最发达区域序列的珠三角,又有区域差距较大的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珠三角城市群创造了广东80%的GDP,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仅占全省的两成。后者的县域面积占全省的71.7%,县域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但县域GDP仅占全省的12.5%。这些短板若不及时补上,必然影响广东现代化的进度和成色。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就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这些年,广东精准施策,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老大难问题,努力把短板变为“潜力板”——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挥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作用,在提升珠三角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创新能力与国际化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挖掘发展新潜力,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珠三角优质资源、高端产业进一步集聚,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村、镇和县连成一体,结成生产要素内外循环的网络,进一步激发县、镇、村三级发展活力,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区域互联互通,带动和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

    陆海统筹、港产联动态势日益明显。五大石化基地沿海布局,其中就有三个位于粤东粤西两翼。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抓手,45个沿海县(市、区)充分利用沿海地区优势,向海拓展、岸海联动,着力培育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形成陆海接力、山海联动的良好局面。

    全省联通更加顺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改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赣深高铁等通车运营,广汕汕高铁、广湛高铁、深江铁路、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加快建设,“3+4+8”世界级机场群和世界级港口群加快成形,市市通高铁。

    形成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统筹机制

    广东要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必须着力形成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完善市民化推进机制。按照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开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调整完善广州、深圳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促进人才、土地、资金、信息等各种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鼓励各级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相关平台和载体建设,健全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一批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强化区域发展统筹协调。探索完善行政区划布局,打破城市间市场一体化障碍,完善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的机制。建立区域均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增强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保障能力。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地区与同类非生态地区均衡发展。统筹考虑功能区战略定位和县域主体功能,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因地制宜培育和激发区域发展动能。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

    吴晓斐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的重要工作。随着《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印发实施,广东立足林城相依、山海相连的自然生态本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植绿、护绿、用绿多管齐下,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有力推动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实践走向纵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要突出绿美广东引领,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焦品质提升抓绿化、啃硬骨头抓治污、结构优化抓“双碳”,让广东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福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日益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要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协同增效,把生态保护好、修复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支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基本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未来,广东要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主要目标是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生态空间质量的整体提升离不开对污染的有效治理。经济发展难免消耗自然资源,废水、废气、垃圾等的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治理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相结合、人工治理和自然净化相结合。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进行合理布局,加强源头控制,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节水减污,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自然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遵循规律、统筹规划,以多元共生为导向,秉持科学精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应发挥自然保护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窗口作用,切实解决好一些自然保护地还存在的“绿而不美”“闲而未用”等问题,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样板。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未来绿色能源和产业低碳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我国将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广东推进落实“双碳”目标,在产业的转型升级、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林业碳汇交易等方面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只有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减污、降碳问题。未来要加大清洁能源结构占比,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速电气化进程,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布局,制定量化衡量指标,加大试点示范和宣传推广力度,营造绿色发展环境氛围;碳市场建设可以从深化有偿分配机制、拓宽交易主体范围、创新碳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同时,通过搭建政府部门、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化参与主体机制框架,扩展生态碳汇交易渠道,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助推实现“双碳”目标,汇聚市场化力量和社会化力量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作者系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市场空间广阔

    危旭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视察调研时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旺,方有乡村兴。产业要发展,是共识;产业要怎么发展,却是难点。做好乡村特色产业文章,关键在于“特”和“融”。

    因地制宜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从新疆吐鲁番葡萄到陕西柞水木耳,从广西柳州螺蛳粉到福建沙县小吃,从山西大同黄花再到广东高州荔枝……对于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性推动作用,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每一种小特产都是富民兴村的大产业。要从“特”字入手,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充分挖掘生态、区位、资源、历史、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绿色富民兴村产业,做优做强特色佳果、肉禽水产、花卉苗木、南北药材等特色优质产业。

    为什么要突出这个“特”字?首先,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市场经济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选择经济、竞争经济。在促进产业振兴的过程中,要不断追问:我有什么优势和特长?如何保持我的核心竞争力?通俗地讲,“世界那么大,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你的产品?”可见,突出“特”字,正是对现代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的生动诠释。

    其次,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而新发展理念的第一条就是要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促进产业兴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创新思维,并非只有高科技产业才要创新,发展乡村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尤其需要创新思维,要避免简单的复制模仿,必须发掘亮点、做出特色、推陈出新。

    再次,源自于实践的教训和经验。过去我们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比如,产业同质化的倾向。别人种什么、我也种什么,别人搞乡村旅游、我也搞乡村旅游。可想而知,这样的乡村产业就算建起来了,也很难实现可持续。因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要紧紧围绕“特”字,做好“土特产”文章。从“特”字入手,要充分挖掘本地本村的生态、区位、资源、历史、文化等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绿色富民兴村产业,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来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做好“加法题”:“特色农业+名品名标”,提升产业发展美誉度;“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发展辐射面;“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增加产业发展附加值;“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特色农业+电商平台”,激发产业发展驱动力等。要及时回应“三农”发展新诉求,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小融合”,强化城乡一二三产业“大融合”。

    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产业能级提升,构建起体现地方“三农”特色、展现比较优势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贯通于城乡产业链之中,使之成为国内大循环中的重要一环。乡村三产融合的本质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完善利益链。现代农业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初级的农业种养业衍生和拓展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和新环节,发展“接二连三”的互动融合型“第六产业”。衣、食、住、行、育、乐,凡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乡村特色产业体系三产融合的舞台。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动“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做大做强“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预制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数字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积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全面激发乡村经济的旺盛活力。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下好先手棋,推进粤西高质量发展

     黄祖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第一站来到湛江。湛江作为广东省人口大市、农业大市、海洋线最长的地级市,在粤西地区具有代表性,其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湛江为例,推进粤西地区高质量发展须下好三步先手棋。

    以生态优势保障高质量发展

    湛江具有独特的天然生态优势,是广东耕地面积最多、农业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土地以红壤居多,有“红土地”之称,现有红树林9960公倾,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占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78%,有“红树林之城”美称。所辖五县四区均面向海洋,海岸线总长2023.6公里,是全国海岸线最长且有七岛环绕三面环海的滨海之城,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广东第一,这是湛江高质量发展的资源优势所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优势保障高质量发展,第一,实现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重。要创造性地把生态优势所具有的多元价值合理转换为经济价值,以尊重自然为第一准则,以生态宜居为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为根本理念。第二,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红土地生态、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实对钢铁、炼化等重工业实施全球最先进低碳环保技术的要求。第三,加强乡村生态化建设。以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建设乡风文明新生活为重点,以生态促振兴,以发展“湛字号”农产业为主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链,培育热带亚热带水果、南药、水产等跨县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施农业供给集中攻关,推动“粤强种芯”工程和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对接国家“三大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湛江市徐闻港时,了解推动广东、海南相向发展情况,关注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湛江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三大战略”交汇处,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三大战略”给湛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机遇,创造了不同的条件。要充分分析在这“三大战略”中的可为、敢为、能为之领域,寻找对接、有别对接、精准对接。具体而言,就是融湾、联港、衔接新通道,对接“三大战略”。

    “融湾”是指融合粤港澳大湾区。湛江要与大湾区融为一体,在与“9+2”城市深度协作、产业链分工、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创新有为、融为一体。比如探索与深圳遥相呼应,发展国际化现代化海洋经济,共同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

    “联港”是指联结海南自贸港。通过以点带面开展密切合作,与自贸港联结起来。湛江是祖国大陆通向海南的咽喉之地,与海南隔海相望。基于行政层级差异,湛江更要主动出击,以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琼州海峡经济带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支点城市作为支撑点,以“广东·海南(徐闻)特别合作区建设”为切入点,在交通、产业、民生、文化广电、智库人才等方面与海南建立合作平台,形成高效运行机制。

    “衔接新通道”是指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2020年湛江被列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以唯一地级市身份与13个省(区、市)签署《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湛江港具有南方大港的良好声誉,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标箱居广东省第二,是华南沿海地区通航条件和原油铁矿石接卸条件最好的港口。湛江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衔接新通道,发挥湛江港口辐射作用,共建海铁联动项目,带动改善湛江铁路、公路建设,加快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为主骨架的陆海空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建设,有利于把湛江早日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也有利于做大做强湛江临港产业集群。

    加强城乡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湛江视察了徐闻县大水桥水库,了解水资源配置优化情况。这是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向南输水的接点站,对改善湛江水生态环境、增强沿海经济带综合承载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也体现了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互动的决心和意志。总书记指出:“广东要把水资源优化配置抓好,加快全面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尽早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加强城乡融合互动,科学把握县镇村各自的功能定位,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尤其要加强城乡产业链、供应链的互补和衔接,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局面。要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推动美丽圩镇建设、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以高质量强起来的县域经济带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乡村振兴;要主动谋划与珠三角的战略联动,强化横向协作、纵深拓展,形成互促共进、区域互动、城乡互动的高质量发展局面。

    作者系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以学铸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程京武

    在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节点,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殷切寄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对照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广东要交出一份成色十足、走在前列的现代化建设答卷,首先就要在科学谋划、系统推进中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特别是聚焦总书记在广东“现场党课”提出的“以学铸魂,就是要做好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这一重点,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

    以学铸魂,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机勃勃,书写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新征程上,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必须把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意志、行动统一起来,步调一致向前进。坚定理想信念,才能驱动我们将内化的精神之力外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自觉行动力。

    理论上清醒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坚定执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就要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以实干担当精神推动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我们坚定理想的强大力量,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化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为准则,自觉做人民美好生活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矢志创造者和不懈奋斗者。

    以学铸魂,铸牢对党忠诚

    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的最好诠释,也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我们党一路走来,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而不断铸就的。新征程上,广东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就要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对党忠诚体现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上,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对党忠诚,要有朴素的情感,更要有理性的自觉。这种理性自觉来自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的坚定。政治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就是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把“两个维护”建立在笃学笃信笃行上,增强我们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和内在自觉,确保发展进程中具有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对党忠诚必须始于足下,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落实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份坚守中。通过主题教育,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锤炼党性的强大力量,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为党担责、为党尽责,以实际行动诠释忠诚。

    以学铸魂,站稳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根本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茂名高州市视察时,对乡亲们说:“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执政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让人民群众幸福起来。”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新征程上,发展面临新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的正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站稳人民立场,就是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党中央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凝心铸魂筑牢根本,就是通过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从而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握思想之舵。共产党人是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统一论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检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根本价值尺度。党员干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怀有真挚深厚的群众感情;就是要密切关注群众的愿望和呼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就是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由群众评判工作得失、检验工作成效。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对党忠诚才有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理想信念才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本期策划:丁建庭

© 南方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