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了这群人,也是在温暖社会”
![]() |
龙华辖区美团骑手化身文明使者,将文明带进千家万户。受访单位供图 |
“这个安全驿站特意设置了充电桩,解决了我们派送中一大难题,非常方便”,4月2日下午,在驿站里小憩的功夫,饿了么骑手郑铁军吃了盒饭,还给“坐骑”充好了电。戴上头盔,他一身轻松地上路了。
直到今天,美团骑手李如峰依然珍藏着一面红旗,上书“城区形象美十分,居民素养高一分”。去年8月,深圳龙华区携手美团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数百名骑手化身“文明使者”,李如峰正是其中一员。插在电动车上的红旗,陪伴他度过了整个九月。
在深圳市龙华区,从化身“文明使者”到歇脚“外卖小哥安全驿站”,骑手们感受到的是尊重和关怀。
据有关统计,我国灵活就业人口的数量已超过两亿。其中,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聚集的新就业群体人数占近1/3,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是最典型的代表。然而,这个因平台而兴的新就业人群,面临着权益保障、身份认同、职业归属等多方面的新问题。
龙华区,是深圳市产业大区,正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先行区”,美团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地即位于龙华。
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者,龙华区敏锐地关注到了新就业群体的崛起,以及这一群体带给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挑战,并以外卖骑手群体作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地靶向施策,率先为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就业群体的治理和引领课题破题践行。
如何让新就业群体与
当下治理体系接轨?
认知新就业群体,必先理解这一群体背后的时代特征以及由此催生的新就业形态。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方长春撰文指出,理解新就业形态的关键不只是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而是随之而来的劳动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动方式的变革。
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受关注的就是以“去雇主化”“平台化”为典型特征的就业形态,即依赖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手段、通讯技术等提供商品或服务,且劳动关系具有不确定性的就业形态。当下备受关注的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均属于这一形态。
北京大学新市场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彭泗清也认为,传统就业模式,是“公司+员工”、劳动者与固定工作岗位匹配的“一人一职”的雇佣方式。而新就业模式则是“平台+个人”、劳动者的时间及技能与工作任务匹配的“按需招聘”的弹性就业模式。
平台化、在线化的新就业形态,令庞大的新就业群体从原有的实体化空间、组织向虚拟化系统聚集。这与依附于实体化组织或物理空间的传统社会组织架构、连接方式和治理体系,形成了冲突。
如何创新连接方式、组织形式和服务路径,让这个庞大的新就业群体与当下的治理体系有效接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人文关怀先行
线上线下同步推送服务
今年春节前夕,龙华区观湖街道建成全国第一个24小时“外卖小哥安全驿站”,作为送给辖区外卖小哥们的春节礼物。这里有规划合理的休息区、电动车停放和充电区、免费提供的饮用水,还有能热饭菜的微波炉。
这样一份独特的礼物让骑手们由衷地高兴。“这座城市真的让你觉得温暖”,骑手刘汝超发自内心地说。
动人心者,莫过于情!“无论工作方式新旧,外卖小哥们始终是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但作为城市的治理者,却不能在权益保障、人文关怀上缺位,我们必须主动作为,而当务之急是从他们的困境出发,将服务、关怀送到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城市治理的温度”,龙华区委分管群团工作的负责人刘蕾说。
作为知名平台型企业美团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地所在地,龙华以外卖骑手群体为切入口,尝试为新就业群体的治理引领探索出的一条系统施策的路子。
以观湖安全驿站为起点,龙华区依托遍布全区的党群服务阵地,以及外卖小哥聚集的大型商场、小区,建设更多的“快递小哥驿站”“歇脚屋”,提供歇脚休息、充电用餐、心理咨询等服务。同时,龙华区积极与美团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地联动,将更多喜闻乐见的公益文体服务资源导入企业,直接惠及骑手群体。
不仅如此,龙华区顺应数字经济时代人际链接的特点,携手腾讯公司开发面向新就业群体的微信小程序“新龙华人”,计划提供公益福利、法律帮扶、有奖兼职、就业咨询、线索上报等十大服务板块。第一期将开发上线“线索上报”板块中的诉求上报和“公益福利”中的文体赛事活动。
“我希望我们的群团组织利用固有的人文资源,先在线下与骑手们成为朋友,建立情感的连接,融入他们的圈子,然后思考这个群体与现行体系同频共振的破题”,刘蕾说。
做实群体赋能
培育共建共治新力量
外卖骑手也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接力上演着火海救人、拾金不昧、街头急救等善行义举。
毫无疑问,千千万万个外卖骑手组成的队伍,不仅仅只是一群新型劳动者的集合,更是一股庞大的社会治理新力量。
正是这样的认知,推动龙华区转换视角、链接资源,向外卖骑手群体赋能,努力推动个体的善行转化为群体义举,既藉此增强骑手们的职业认同和社会价值感,又汇聚起新的共建共治力量。
在龙华区观湖,街道与美团合作,组织辖区两百名美团骑手化身文明使者,为市民在送餐之际附送“文明家书”,将文明带进千家万户。
龙华群团组织主动对接美团,联合策划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组织骑手们在送餐路上,为维护交通秩序的义工送上一杯糖水,在工作之余为社区孤寡老人送去一份爱心水果。
“不管是文明宣导还是志愿服务,这些貌似简单的参与,有效地增进着社会不同人群与外卖骑手之间的交融,也让骑手自身重新发现自我价值”,刘蕾坦言。
更大的赋能行动在于“急救骑侠赋能计划”。2019年,深圳团市委携手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将近万名外卖骑手培训成掌握急救技能的“急救志愿者”。龙华区积极参与该计划,参与骑手超过700人。仅2019年,就发生70余救助案例,其中一名骑手两次实施心肺复苏将两名市民救活。
当下,龙华区将深化与美团的合作,引导骑手群体积极参与城市隐患排查、居民服务、社区治理,着力将其培育成深圳幸福标杆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力军。
建立骑手群体线下的
社交圈子和支持平台
“急救骑侠赋能计划”落地后,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团总支书记杨明川看到了令他惊喜的改变:骑手们的安全意识大大提高,计划实施同期的骑手违章率下降了90%。
骑手杨刚是计划的积极参与者,他这么解释,“做骑手接单干活,人其实很孤单,但在这个培训里,我找到一种大家庭的感觉。而且,我们做的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再继续违章,说不过去。”
一名社会心理学学者如此分析,数字化的生产方式颠覆了人与社会传统的连接方式。新就业人群虽然作为一个群体而受到关注,但大部分个体却回到了原子化的状态,与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治理体系断开了接口,这是其归属感、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显然,人文关怀、情感链接与群体赋能,均是在为新就业群体的“回归”做着铺垫,而创新社会组织形式、连接方式,在这一群体中重建“社会”,并与现有的社会治理体系之间建立互动的通道,才是最需要突破的一环。
在这个关键环节上,龙华区正积极破题。2019年12月义工生活节上,龙华以美团骑手为主体成立深圳第一支外卖骑手义工队,期望以此为支点,在数字化的系统之外,建立骑手群体线下的社交圈子和支持平台。
而就在上周,龙华区进一步召集区群团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外卖骑手代表、腾讯公司代表,一起研讨组织建设创新与人文关怀向外卖骑手覆盖的可行路径。
美团配送龙华区大浪区域配送站长孙铁是座谈会骑手代表之一。席间,大家一致表达出的对于外卖骑手与新就业群体的肯定和关注,让他深受触动。
“温暖了这群人,就温暖了整个社会”,孙铁发自内心地说。
撰文:吴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