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枪患成“不治之症” 控枪政策为何收效甚微
![]() |
4月12日,救护人员在美国纽约发生枪击的地铁站附近工作。新华社发 |
点睛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美国民众有“备有及佩带武器的权利”。如今,这份签署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法案,成为了美国枪支暴力案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日前,美国再度发生致数十人受伤的枪击案件,一些民众和团体却依旧基于该法案激烈批评美国政府控枪新规。这一行为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
当地时间4月12日,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地铁站发生一起枪击案件,致至少29人受伤。该案引发美国舆论对该国枪支暴力案件频发的反思。不过,也有反对者表示应继续捍卫持枪权利,并激烈批评美国总统拜登日前颁布的控枪新规。
恶性案件发生后,美国为何仍出现较多反对控枪的声音?专家分析,持枪权利已成为部分美国人眼中的“政治正确”。部分团体和枪支生产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量亦积极反对控枪,导致美国政府控枪往往“治标不治本”。此外,疫情加剧美国民众焦虑情绪,贫富分化、种族矛盾等问题持续激化,也是枪支暴力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枪支暴力案件激增
当地时间4月12日早上,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日落公园附近的第36街地铁站内发生一起枪击案件。纽约市警方公布的最新消息显示,该案已造成至少29人受伤,其中10人受枪击伤。有5人伤势较重,暂无生命危险。
纽约地铁枪击案再度引发美国国内舆论对该国枪支暴力案件频发的声讨。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近期纽约市枪击案激增。截至4月10日,该市今年已发生322起枪击事件,比去年同期上升8.4%,致逾360人中枪。在过去两年,纽约市枪击事件骤增72.2%,受害者人数上升70.4%。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认为,美国民众生活压力增大,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是纽约等人口稠密、多种族裔聚集、贫富差距明显的美国城市,枪支暴力案件较大幅度上升的主因。同时,由于纽约市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管理困难,也给了不法分子隐蔽携带枪支并犯案的可能性。
控枪新规引质疑之声
纽约地铁枪击案发生前,美国总统拜登4月11日刚刚宣布了新的控枪措施,以加大对“幽灵枪”的管控。
“幽灵枪”指通过从网络或黑市等渠道购得零件并自行组装的枪支。由于没有序列号,且购枪人无须接受背景调查,“幽灵枪”流入社会后往往难以追踪。一支“幽灵枪”只需20到30分钟即可组装完成,枪支零件甚至可以通过3D打印获得。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2016年至2021年期间,美国执法部门接到约4.5万起涉及“幽灵枪”的报案,其中仅2021年就多达2万起,而其中可追溯的仅占0.98%。
不过,拜登针对“幽灵枪”的新规也引发不少质疑之声。
有反对者称,拜登控枪新规的实际效力不大。“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报道,拜登要求美国烟酒枪炮及爆炸物管理局(ATF)监控“幽灵枪”,不过,该局预计能追踪的“幽灵枪”不到1%。
全美步枪协会讥讽拜登引入了“又一个空洞的计划”,只为“取悦有钱又反对枪支的民主党支持者”。一些枪械专家和议员认为,拜登控枪新规只会“白白浪费资源”。
也有反对者批评拜登控枪新规限制了美国民众“自由持枪的权利”。美国阿肯色州共和党参议员科顿表示,联邦政府层面的控枪规章只会让遵纪守法的美国公民更难获得枪支。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韦宗友认为,近年来多届美国政府的枪支管控政策均收效甚微。尽管拜登将管控“幽灵枪”作为其竞选总统时的承诺,并在近期将其付诸实践,但该政策可能也难以获得实效。
韦宗友还指出,由于美国共和党支持民众持枪,拜登所在的民主党颁布控枪规定,或将因美国两党斗争遭遇较大阻碍。而从管控枪支的美国烟酒枪炮及爆炸物管理局等机构拥有的精力和财力看,控枪可能也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只提控枪或“治标不治本”
近年来,美国枪支暴力案件频发,案件数量持续增长。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截至4月11日的统计数据显示,枪支暴力今年已在美国造成至少11801人丧生,另有9395人受伤,造成4人以上死伤的大规模枪击事件至少130起。
孙成昊分析,尽管各州规定各有不同,但美国大多数地区允许在公共场合隐蔽携带枪支。这种携带方式难以被侦测管控,埋下了枪支暴力案件的隐患。
而在枪支暴力案件频发的同时,基于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声讨美国政府控枪的声音也层出不穷。
孙成昊认为,美国控枪核心的问题,在于美国政府是否愿意、能否触碰“禁枪”这一美国社会和政治利益集团的“红线”。
“每每提及控枪,美国一些政客或团体就会搬出宪法第二修正案来反对。这背后有着美国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复杂纠葛。”孙成昊指出,多届美国政府只能出台管控“幽灵枪”等“边边角角”的行政令,在控枪问题上摆出“姿态”,却始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韦宗友指出,美国枪击暴力案件频发的原因不仅包括美国的枪支泛滥问题,也包括美国族裔矛盾、贫富差距等社会结构性问题。疫情之下,这些社会问题日益激化,给枪支暴力案件提供了土壤。在美国政府和政治利益集团仍就持枪权利争论不休的情况下,美国的控枪政策可能“治标不治本”。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泠汐
实习生 席聪聪
策划: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