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持续探索“五社联动”
“和乐村居”大赛
打响“幸福民生”品牌
![]() |
南庄镇溶洲村的刺绣文化振兴促居民共融项目在帮助社区居民增加对非遗了解的同时,更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受访者供图 |
禅城区第五届“和乐村居”社区服务大赛(下称“和乐村居”大赛)在10月8日启动。作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综合示范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自2015年起,禅城区民政局联动禅城一镇三街道,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和乐村居”社区服务大赛,不断深化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队伍为依托,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五社联动”机制,持续锻造“幸福民生”优质品牌。
“‘和乐村居’大赛已经成为禅城民生服务领域的亮点和特色品牌。”禅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届大赛已累计投入超过500万元资助金额,链接了30万元的社会资源,吸引了超过60个社区和90个社会组织参赛,累计资助项目47个,挖掘培育出42个本土优质服务品牌。第五届“和乐村居”大赛将以党建为引领,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公益创投项目为载体,引导、支持、激励多元主体以创新方式有效解决社会治理难题,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目前,第五届大赛已经进入项目申报阶段。
●南方日报记者 阎锋 通讯员 陈静
激活文化传承力量
丰富岭南广府文化内涵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在佛山鸿胜纪念馆和广东粤剧博物馆,何锦红等3名塔坡社区红色文化导赏员向亲子家庭和游客们讲述着这里的革命故事。从对身边的红色文化比较感兴趣,到真正上岗成为首批红色文化导赏员,她们就是从第四届“和乐村居”大赛《“全城·传承”红色社区营造参与计划项目》中脱颖而出的。
今年7月的一天,在祖庙街道塔坡社区舞台上,名为“赓续红色精神,讲好塔坡故事”的大赛正式开启。来自塔坡社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身份的30名红色文化导赏员,开始对辖区内的广东粤剧博物馆、鸿胜馆和塔坡古迹3个景点进行现场导赏,并接受专家评委和大众评委们的打分。
这是《“全城·传承”红色社区营造参与计划项目》的活动重头戏之一。以“红色文化传播和传承”为切入点,这个项目充分动员社区党员、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打造辖区红色文化传播、传承参与体系,成功培育了一支红色文化导赏队。现在,这支队伍已经壮大成为包括老、中、青、少在内的80人的志愿者团队,他们积极参与到辖区红色文化导赏中,将岭南广府文化和社区的红色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视线来到南庄镇溶洲村,这里的溶洲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广绣”中的重要种类,同时,溶洲刺绣还是市级非遗。“和乐村居”大赛培育出的《溶洲刺绣文化振兴促居民共融项目》,组建起了一支由辖区热心党员、社区骨干、志愿者及热心村民等组成的溶洲刺绣振兴工作小组。项目社工们积极搭建居民协商平台,挖掘非遗资源、培育溶绣文化师资队伍,打造出了诸如刺绣课堂、刺绣展览馆等展示学习阵地。项目社工郑湘雯动情地说,以溶洲刺绣为切入,在帮助社区居民增加对溶州刺绣非遗了解的同时,更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项目还推动社区更加多元的力量参与到本土文化的传承中来。“希望这样的非遗技艺可以代代相传,丰富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内涵。”
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多元力量助力社区治理
像以上项目一样,刚刚结束服务周期的第四届“和乐村居”大赛,重点围绕“聚焦乡村振兴、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最终确定11个公共服务实践板块资助项目和4个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创新类项目,投入财政资金132万元,项目服务覆盖4个镇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设计和服务围绕基层关注、群众关切,注重结合村居一线实际,将服务实实在在下沉到了村居。禅城区民政局负责人透露,大赛项目共开展服务420场次,参与人次达8552人次,直接服务人数达8173人。
在石湾镇街道河宕村,第四届“和乐村居”大赛资助的《“河宕研习社”——青年乡村振兴研究项目》正开花结果。该项目由石湾镇街道团委、河宕村党委、石湾青年之家共同发起,通过召集河宕村本土村民、乡村振兴研究人员及各类青年团体等,对河宕村进行文化挖掘和研究。项目还通过开展故事会、民俗节庆、导赏、走访慰问等活动,活跃村居文化氛围,推动村民参与公共议事和关注乡村振兴议题,提升广大村民的村居归属感和认同感。
另外,针对基层治理中社区社会组织标准化的新问题和新要求,《石湾镇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项目》通过“五步走”,形成了一套发掘、备案、规范化运作的社区社会组织标准化工作流程。项目发挥出现有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服务、社区动员中的作用,并且在服务周期内成功发展了124家社区社会组织。
其背后,每一届的禅城“和乐村居”社区服务大赛,都会引发基层社区村居的强烈关注。大赛以公益创投项目的方式,鼓励社会组织联合社区服务单位,设计更多贴近居民群众的需求和接地气的项目,已经成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社会服务的品牌活动,助力禅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精准把脉居民“微需求”
凸显社区服务温度
在张槎街道纯阳社区,《“耆乐纯阳·乐龄学堂”纯阳社区长者培育计划项目》以“健老服务弱老”为服务理念,组织动员社区“银发群体”,发挥社区长者的技能特长和余热,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时,该项目注重加强培育社区长者自愿组织,培养了14名社区骨干长者,鼓励他们运用专长服务回馈社区。项目社工还将外部资源引入长者服务与组织建设中,逐步形成互助式养老的新方式。
而在江湾社区,《“党建引领、聚力江湾”—江湾社区长者关爱项目》初步探索出了“慈善+社工+党员+志愿者”的多元协同服务机制,通过开展长者“三微”服务,链接社会资源,既解决长者遇到的实际困难,又积极培育和成立了“老友帮”志愿服务队,对特殊长者进行探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像“耆乐纯阳·乐龄学堂”社区长者培育计划这些项目,既体现出禅城民生服务的温度,更以具体实践形成了可以向其他社区进行复制推广的服务经验。组织动员社区“银发群体”或者“老友帮”加入到社区服务中来,抑或是推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将儿童友好的理念融入社区治理中,成为社区服务大赛项目关注的重点。
在佛山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背景下,少年儿童同样是大赛项目的关注重点。《“书香溢紫南,阅读伴成长”阅读项目》发掘并培育了一支“故事爸妈”志愿讲师队伍。这些志愿讲师既是服务的受益者,又成为服务的提供者,他们为营造书香社区阅读氛围作出了努力,项目还推动社区居民融入社区、参与社区治理、增进社区福利。
在张槎街道东便社区,《快乐一家亲——东便社区科学育儿中心社区支持计划项目》针对社区0—6岁及6—9岁儿童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建立了“东便社区快乐一家亲项目家长群”“东便社区育儿成长俱乐部”“东便社区青少年活动群”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推动社区居民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及亲子关系问题,为家长们搭建起学习平台,缓解了当下家长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种种焦虑。
- 上一篇:
禅城纺织产业
加快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