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粤港澳大湾区新的使命任务
■毛艳华 |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广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和探索“一国两制”新实践等目标使命,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取得阶段性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视察选择广东,并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了更高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要求广东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把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而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内部可循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依赖于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这样才能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不断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可靠性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另一方面还依赖于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这样才能在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下,确保国内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和经济循环畅通。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引领示范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港澳具有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的独特优势,而大湾区是国内市场规则体系与国际市场规则体系的对接与转换之地。粤港澳大湾区还拥有通达全球的空港群和海港群,近年来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等各个方面的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提升成效明显。在建设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也十分明显。大湾区经济活力强,开放程度高,国际化水平领先,产业体系十分完备。其中,内地珠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具有规模体量大、配套体系全、发展空间广等优势;而港澳的现代服务业发达,国家“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八大中心”和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大湾区扮演着战略支点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本质上是优化区域自由贸易制度安排。一方面,应推动香港和澳门CEPA升级,加快构建内地、香港、澳门单一自贸区,为大湾区构建一体化市场提供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应进一步优化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营商环境,推动制度型开放,继续加强与港澳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主动对标高水平国际投资贸易协定规则,不断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大湾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充分发挥港澳在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加强粤港澳三地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合作,有针对性地加快补上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把大湾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经济学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是从更多地依靠资源投入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只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科技成为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并进一步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创新是湾区经济的魅力所在,科技创新力量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靠。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布局成型,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和国际人才不断集聚发展,尤其是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布局落地,推动大湾区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另一方面,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互补性强,港澳地区拥有基础科研和科技金融方面的科创资源优势,而珠三角地区拥有高端制造业和创新型企业的产业体系优势,“一国两制”下大湾区也能通过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汇集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创和产业要素并融会贯通,从而通过自主研发+国际合作促进大湾区整体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大湾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仅次于东京—横滨之后排名全球第二。大湾区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发挥了示范效应。
大湾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要加快区域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促进人才、技术、数据、资金等科创要素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提升知识产权、产学研转化等科创规则衔接水平,协同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人才链”分工网络。要协调资助大湾区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早日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
把大湾区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区域在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距明显,实现现代化关键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实施一系列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现代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理论总结和新时代以来的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并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湾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是国际一流湾区的重要特征。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拥有8千多万人口,综合实力、科技创新、开放水平和绿色发展等各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拥有强大的集聚经济功能和辐射带动效应,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正在积累经验和形成示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任务之一便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东西两岸协调发展不断增加,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拓展了港澳发展空间,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携手打造“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建设为推动沿海与中西部产业协作提供了示范。另外,与京津冀、长三角、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战略协同发力,打造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和战略安排来看,促进共同富裕是新征程上现代化的重大任务,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缩小区域差距必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发挥好大湾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要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另外,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下的合作,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更需要加强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的取长补短,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实现大湾区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模式;在文化交流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合作,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打造不同制度间的经济互利合作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典范,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征。
作者系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