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陆海共建+工农互促”的大食物观
贾海薇 |
■贾海薇 王海林
习近平总书记4月视察广东时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彰显了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把“建设海上牧场”纳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视野,是稳固我国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与基础措施。
双向发力,建设“陆+海”双高产的现代化农业强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广阔肥沃丰腴的土地,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这是自然给予的生存优势,也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美食烹饪传统与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相结合,让当代国人尽享舌尖上的美食,粮禽畜蛋茶薯、鱼虾贝笋果蔬,将国人的餐桌妆点得五色纷呈、五味丰腴、五香俱全。如今我国现代农业已经由数量保障阶段迈向质量提升阶段,富含优质蛋白质的海产品已成为大多数国人喜爱的餐桌食品。面向广阔的海洋,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是临海省份的重要使命与担当。如果说发展陆地农业是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历史进程中迈出的第一步,那么现在是时候迈出第二步——开发海洋农业并提升产出能力,双向发力,将我国建设成为“陆+海”双高产的现代化农业强国。
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要在保护好全国生态环境的总前提下,将粮食安全的保障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陆海共建,积极发展海洋渔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指示非常明确,也给广东农业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广东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耕地少、人口多,但广东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这种雄厚的自然基础条件是广东开发海洋耕海牧渔的优势之一;广东沿海渔民世代向海而生,对南海的洋流信息与水产条件熟稔,这是广东开发海洋耕海牧渔的优势之二;广东自南越国之时起就有海洋商业贸易,经历唐宋元明清千百年的积累发展,与世界上很多沿海国家建立了航海商贸之旅,这是广东开发海洋耕海牧渔的优势之三。将以上这三种优势结合起来,树立“陆海共建+工农互促”的大食物观,在高效利用耕地林地的同时积极发展海洋渔牧,是广东破解“地少人多”困境的路径选择,也是广东依凭南海进而为全国贡献质优量足的海产品的路径选择,更是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路径选择。
首先,大力发展“陆地+海洋”的两栖农业。一要转变“靠海吃海”的旧观念。政府要帮助渔民,从简单当船员捕鱼虾的单向思维,转向依靠科学技术“养好鱼养大虾”的复合思维,把渔民组织起来,发展经济上合作、技术上共享、项目上互补、收益上增值的大渔业。二要转变“陆海分割”的旧观念。改变陆地农业与海洋渔业各自为政,将陆地农业中的植物种植、动物养殖与海洋渔业中的动植物种植、养殖组合起来,种、肥、水、土综合循环利用,陆海产出统筹规划、提质增效,以陆促海、以海促陆。三要转变“就海论渔”的旧观念。海平面、浅海层、深海层、海床体等组合起来立体开发,岸上、海上、岛上、礁上联动开发,鱼虾蟹贝藻等多类海产品组合培养与收获,宜食为食,宜肥为肥,养人养地并举。
其次,大力发展“近海+远洋”的纵深农业。一要以“工业”促“渔业”。以养殖运输等全链条工程装备的升级换代促进渔业的迅猛发展,加快专用船舶、海上平台、远洋网箱等领域的科技研发与高精制造,发挥广东工业制造业强省的优势,向深海向远洋拓展,让近海、中海、远海各尽其用、各产其物。二要以“线上”促“线下”。通过“线上+线下”市场组合建构来拓展海产营销,特别是要积极发展“订制渔业”,掌握消费需求再统筹生产计划。传统的单路径市场仅有线下海产市场,渔民渔企依靠老关系老渠道销售,往往是先盲目生产而后急迫出售,渔民渔企面临“低价再低价”的恶性竞争,盈利少风险高。现在采用“互联网+渔产”的数字技术,将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与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有效对接起来,从生产到消费都纳入科学计划的流程,渔民渔企更高收益更低风险。三要以“护海”促“养海”。在全面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同时保护海洋涵养海洋,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落实到海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工程科技,从过去的“靠海吃海”转变为“爱海惜海”“护海养海”,将大地的“厚德载物”拓展到海洋,让海洋也成为养育华夏儿女的伟大“母亲”。
贾海薇: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
王海林: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院长、教授
- 上一篇: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 下一篇:
坚持制造业当家,筑牢实体经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