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入实施“强师工程”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培养“大国良师”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 |
今年高考前,在深圳高级中学东校区,老师为高三学生讲解知识点。 朱洪波 摄 |
![]() |
在珠海市金湾区航空新城小学,孩子们在体育老师指导下进行篮球练习。 关铭荣 摄 |
![]() |
今年4月,华南师范大学为2020届毕业生补办学位授予仪式,3000多名毕业生参加。他们中许多人已走上教师岗位。梁钜聪 摄 |
![]() |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猛团队首次在镍氧化物中发现了达到液氮温度的超导电性。张冠军 摄 |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广东高校的8支教师团队入选。目前,广东已有26支教师团队获此殊荣。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2012年8月,广东启动全面实施“强师工程”,每年投入5.04亿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改革;2018年8月,广东出台实施意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2021年,出台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重点实施“新强师工程”……
通过大力度改革、大手笔投入,打造“大国良师”,广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规模、结构、质量不断优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积蓄了澎湃动力。
全省“一盘棋”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日前,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正式成立在粤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广东共有10名优秀中小学教师、校(园)长入选。
这一培养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名师名校长,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东优先谋划、优先保障、优先满足,深入实施“强师工程”,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发展。
——建立省、市、县及高校共同推进教师发展的制度机制。11年来省级财政已投入“强师工程”超55亿元;2018年,省财政另外安排5亿元用于推进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每年市县两级安排用于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专项经费超过15亿元。
——全省“一盘棋”布局,教师队伍改革不断迈向深水区。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教师工资待遇长效保障机制;加强省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开展基础教育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互派教师、校长和教研员支教跟岗……
——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体系不断建强,实现量质齐升。截至2022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163.48万人,中小学劳动、思政、信息技术、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短缺状况持续改善,小学体育老师配备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提高至94.76%,小学、初中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提高到5.50%、15.28%,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超过65%。
在全省教师队伍数量、结构、素质进一步协调发展的同时,广东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8月28日,广东省2023年师德师风巡讲活动举行,多位优秀教师讲述了他们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的故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龚盛昭即是其中之一。
“办学方向不明确,没有教材、没有设备”,他“白手起家”在学校创办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用一年时间调研了珠三角50多家精细化工企业,摸清了行业特点和办学方向。如今,这一专业已排名全国第一。
他们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听众,激励了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全链条全过程培养“大国良师”
“希望能像父亲一样,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大一新生洪泳臻说。今年高考填报志愿,本可以进“985”院校的他坚定地选择了华师,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明日之师”。聚焦培养“大国良师”,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师范”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提升师范院校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打造培养层次体系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过程协同性、培养方式综合性的“新师范”体系;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突出“技术”优势,强化“技术师范”特色,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双师型”工匠之师;
岭南师范学院实施两代师德同锤炼、专业发展新路径、教师发展新机制等“一同五新”六大行动;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重点培养学前教育和小学师资,以“小儿科”成就“大文章”……
“新师范”建设热潮在广东涌动,师范生培养类型与结构不断优化,培养质量大幅提高,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广东不断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发展机构,打造高水平教研队伍,持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全链条培养和全过程成长。
今年暑假,11.37万名来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开展全员轮训,过得忙碌而充实。培训涵盖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通过专题讲座、考察交流、专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参训学员提升教学能力。
“这次研修活动提升了我们的综合业务能力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参加完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后,学员温少猛收获颇丰。
依托全省各级教师发展中心,广东构建起多层次、全学段、全覆盖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基地作用,加强省级“三名”(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形成协同发展、互为补充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2022年,全省共120.38万名中小学教师完成90学时培训学习任务;广东中小学教师省级示范性项目培训中小学教师、校长1.19万人。
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做教师一直都是我的梦想,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走出乡村,很为他们高兴。”在乡村小学扎根25年,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中心小学教师巫楚泉甘之如饴。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8月28日,省教育厅向全省11万从教2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代表颁发了纪念证书,致敬乡村教师用坚守点亮希望。
长期以来,广东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义务教育的短板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短板在教师队伍。为此,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广东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关键一环。
如何补齐短板?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让更多优秀教师扎根乡村教育一线,打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破解“下得去”难题,广东强化乡村教师编制配备,通过系列举措,吸引更多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教育。
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中小学教师计划受到考生广泛欢迎。今年广东高考提前批本科教师专项录取1758名考生,将进入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接受培养,毕业后派遣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惠州、江门、肇庆等地市71个定向县(市、区),任教不少于6年。
今年,高考生报考教师专项的热情高涨,所有院校均一次性满档,物理类、历史类投档线均高于500分,更多优秀人才将进入乡村教师队伍行列。
广东还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提高退费标准,为粤东粤西粤北农村学校有效补充教师。自2008年该政策实施以来,已为农村学校补充6万名合格教师,98%期满后继续在当地任教。
乡村教师下得去,更要留得住。近年来,广东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有效扭转了乡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局面,部分地区城镇学校教师还主动要求到乡村学校任教。
广东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22年人均达到1030元/月,惠及30.74万名农村教师。教师绩效工资、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进一步落实。
农村缺教师,尤其是缺好教师。乡村教师专业能力薄弱之难如何破解?
近年来,广东组织开展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学员走进乡村巡教讲学暨“云送教”活动,将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推广覆盖至全省范围;深入开展“三区”教师专项支持计划,每年选派支教教师800人次,不断提升农村教师素质能力。
如今,广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职称等指标明显提升,农村小学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从65.10%提高到74.28%,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从3.33%提高到6.15%。
“农村有着广阔舞台,乡村教师大有可为。”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广东将通过制定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修订印发上岗退费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支教跟岗、银龄计划等措施,继续加速补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
高层次师资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猛团队的重大研究成果:首次在镍氧化物中发现了达到液氮温度的超导电性。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独立取得的一项突破性成果,是基础研究的标志性进展,将有助于破解高温超导机理和设计高温超导新材料。
人才是第一资源。广东实施“强师工程”明确提出,加快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努力造就一批在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大师。
在“强师工程”及一系列人才工程的推动下,广东高校云集学术大师,人才“蓄水池”效益凸显。
2009年以来,广东省内高校引进了近700名高层次人才、100多个团队,培养了近500名高层次人才、20个本土创新团队,吸引了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000多人。
广东拥有23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41支省级教学团队,26支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大赛上,广东教师获奖39项,居全国第一。
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力支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更主动服务区域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需求。
他们甘坐冷板凳,培育“从0到1”原创性成果,挺起“制造业当家”人才脊梁——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带领师生团队争分夺秒攻坚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牵手”华为、粤芯半导体等30多家企业,协同培养集成电路复合型创新人才。
他们“顶天立地”做科研,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攻坚农业机械关键技术53年,在国内启动了30个无人农场的建设,努力将农民逐渐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他们将成果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技术变革引领产业发展——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董正亚专注研究超声微反应器技术13年,在汕头大学、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的支持下,组建了超过30人的高端微反应器与流动化学团队,开发了国际上首个标准化超声微反应器设备,并成功应用于纳米材料的工业生产。
广东高校作为科研主阵地的作用更加凸显。
截至2022年底,广东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1491个,合作纵向科研项目立项1081个,立项金额超过10亿元;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中,广东多所高校在项目数量和获资助经费方面均有进步,整体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让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
■当好逐梦人 争做大先生
“赤脚院士”罗锡文:
培养爱农、知农、事农的“新农人”
湖南、新疆、成都、浙江……今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忙着指导无人农场收获测产、共议共谋乡村振兴。
“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种水稻,但计算机中长不出水稻。一定要自己下田感受泥巴的情况,才知道机械下田的效果好不好。”78岁的罗锡文仍坚持赤脚下田做试验,被誉为“赤脚院士”。
攻坚农业机械关键技术53年,罗锡文为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而奋斗,培养了无数爱农、知农、事农的“新农人”。
罗锡文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卫星定位的农业机械导航及自动作业技术的研究,突破了导航定位和路径跟踪等10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三大创新成果,打破了国外对农机导航技术的垄断。
他主持的“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基于10多年来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智能农机装备,4年前,罗锡文团队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目前,已在国内启动了30个无人农场的建设。
“爱农、知农、事农”,这是罗锡文常叮嘱师生的话,已刻入师生的心里。他身体力行潜心农机事业发展,深深影响着团队师生。去年2月,华农农业工程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
乡村教师杨红英:
让更多农村孩子
拥有选择的机会
新学期到来,韶关乐昌沙坪镇中心小学热闹了起来。一大早,教师杨红英就走进教室,督促学生们认真早读。扎根乡村教育22年,她始终坚持听学生早读。
沙坪镇中心小学的条件比不上城里学校,多年来,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也有条件更好的学校向杨红英抛来“绣球”,但她还是选择留下。
“我是农村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才成为今天的我。”杨红英说,知识改变命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农村孩子拥有选择的机会。
沙坪镇中心小学8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杨红英一方面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有段时间,学生小丽(化名)突然变得沉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杨红英去小丽家做家访,了解到她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寄宿在叔叔家无法适应,所以心情低落。杨红英便时常找她谈心,让缺乏安全感的小丽感受温暖。
有一次,小丽因感冒在教室里呕吐,杨红英帮忙清理,给她倒热水,送上感冒药。小丽在周记中写道:“我永远忘不了那杯热腾腾的开水,是它温暖了我的心。”
杨红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影响着学生。今年7月入职沙坪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张毅曾是杨红英的学生。她依然记得杨红英上课时的样子,“从她的眼神中就能感受到对学生的喜爱,我想成为和她一样的老师。”
广州市启明学校教师邝敏慧:
与盲童学生“双向治愈”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邝敏慧的命运发生了转折——32岁时,因生孩子时突发眼疾,她的视力骤降。原本做小学语文老师的她,转到了广州市盲人学校(现为广州市启明学校)任教,至今已22年。
邝敏慧与盲人孩子们的命运在此汇聚交融。她用自己的爱治愈了孩子们,也深感“是学生们治愈了我”。
为了尽快掌握盲文,她入校后在班里组织起一个互助小组,让盲文较好的学生担任自己和盲文较差学生的“小老师”。邝敏慧很快掌握了盲文,因为有老师一起学,孩子们学习盲文的劲头也更足了。
“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是孩子们治愈了我。”邝敏慧说,盲校孩子强烈的求知欲、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她。
与孩子们“同病相怜”,邝敏慧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想方设法带领他们“花式”感受世界。作为语文老师,她亲手制作了许多教学用具,琢磨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更加具象地呈现课文内容,建立视障学生对事物的认知。
在盲校教学,与传授知识一样重要的,是呵护学生们的心灵,教他们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她鼓励自卑的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主动找情绪低落的学生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情绪。
“虽然我们都是生理有缺陷的人,但要努力做心理健康的人。”邝敏慧用自己的爱和陪伴,成为孩子们心中的“邝妈妈”。
撰文:李秀婷 马立敏 汪祥波
编辑统筹:羊建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