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王众威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福,充分肯定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的重要贡献,提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师砥砺奋斗、耕耘杏坛的价值追求,是广大教师自信自强、踔厉奋发的不竭动力,全国广大教师应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争做“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大先生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和伟大使命,必须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的指路明灯。广大教师要坚持以魂立身和以德立身,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涵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做“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大先生。
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肩负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培养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广大教师要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转化为奋斗奉献的教育信念。广大教师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把责任落实为具体行动,全面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在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完成党和人民给予的使命重托。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致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深厚的学识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没有扎实的学识,难以培养出优秀人才。良好师德是作为一个好老师的先决条件,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对于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的师德既包括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职业道德,也包括严于律己、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师德不仅需要他律,更需要教师的自律。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觉坚守正确价值观,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学的典范,教育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争当“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好老师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开展者和具体实施者,必须积极修炼育人功力。这既需要教师涵养育人智慧,当好学生成长引路人,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又需要教师加强内功修炼,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锻造教学基本功扎实和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涵养育人智慧,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天赋等都存在着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没有优劣和高低贵贱之分。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和尊重学生,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宽大的胸怀接纳、包容、鼓励学生。要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话、关怀、理解等交往与互动方式,与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同频共振”。要遵循教育规律,创造发展机会,在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健全人格和实践能力。
加强内功修炼,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需要广大教师练好看家本领,坚持勤学善悟、笃行实干、务实创新,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教师。广大教师应以勤学善悟为本,秉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牢固树立和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吸收新知,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学识,做新时代的学习型教师。广大教师应以笃行实干为先,始终保持踏实严谨的态度,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毅力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强大力量,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理论、再实践,努力干出优异成绩。广大教师要以务实创新为要,努力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学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及时改进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永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争成“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者
教师是一门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它是无私奉献的,也是志存高远的。广大教师要做新时代的好老师,既要有仁爱之心,在甘于奉献中书写教育人生,又要胸怀天下,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学生的价值共识。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以仁爱之心去教育和感染学生。“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内蕴着自爱、爱人、爱物的核心要义。教育是一项塑造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灵魂工程。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以仁爱之心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师要遵循宽严相济的爱生之道,把握好宽与严的尺度,在温度上“严而有爱”,在韧度上“严而有恒”。教师要以身示范,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以优秀的品格感染学生。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教育事业本身是道义性的事业,拥有比私利更为正义、更加高尚的价值追求,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民族间的互鉴包容,需要教师通过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寻求价值共识来实现。广大教师要有大格局,积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培育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引领学生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大势,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意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涵,自觉坚守践行和平与发展理念。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 上一篇:
以党的自我革命破解大党独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