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需要把握好三个维度
■杨 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指出“第二个结合”对于新文化创造的重要意义——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离不开文化的主体性力量,必须在文化传承与认同中进一步发挥新文化的思想引领和支撑作用,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坚持现代性的普遍性与民族性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在批判和反思资本现代性的基础上建构而成的,集鲜明的现代特征与独特的民族禀赋于一体,不仅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为多元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指明了方向。
西方社会以殖民扩张的方式开启了世界历史进程,“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发端于西方的现代性以其理性精神征服全世界,成为一种全球状况和共同向往。然而,在现代性的普遍性背后隐藏着突出的文明等级观念,意在赋予西方文明以优越性及向野蛮和半开化地区传播文明的历史使命。这种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的价值模式要求身处不同空间的民族“按照一个节拍跳舞”,结果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极大冲击了东方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传统存续。
1914年是“西方中心论”的认识转折点,文明使命论因受到战争的冲击而濒于幻灭。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自觉到中国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大责任。这表明,现代性不再仅仅被理解为一种进步的时间性,它的空间性差异同样是现代性的重要表现。由于现代性在进入不同文化空间时融合了多样的制度、历史和文化差异,现代性的普遍性应该以一种历史的方式加以理解,而非以普世的形式加以传播。换言之,西方现代性只是现代性的一种形式,后发现代化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因其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的特殊必将呈现为多元的路径选择。
正是在此意义上,美国学者罗兹曼把现代化过程看作一种国内转变,实质是对现代性的民族性特质的强调。民族现代性既要遵从现代性的普遍规律,又要发扬民族文化的自觉与智慧,在文明的普遍性与民族的特殊性相统一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实现现代性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有力批判了“以儒代马”的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廓清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谱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坚持魂脉和根脉的有机结合,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仅靠中国传统文化孤军奋战,根本无法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是主导意识、起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一是因为它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遇见”中华文化之后,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选择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支撑,马克思主义必须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通共同价值观念,才能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注入了时代精神之魂。历经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打击,近代社会中国人陷于文化自卑的心结难以自拔。只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求解“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中,古今中西的思维模式才得以终结,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的道路模式才得以孕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才得以彰显。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居于同等地位的两种文化形态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激活和检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动能和标准,两者在结合中相互融合、相互成就,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在坚定文化主体性中构建兼容并蓄的理论大格局
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型始终绕不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反思,在民族危机加剧和唯物辩证法深入传播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重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确立了文化主体性的自觉认识。坚定文化主体性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新文化、创造新文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稳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对文化主体性的认识生发出“结合”的根本路径。文化主体性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新文化必须延续自己的民族特性。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脱下外国的服装。坚持文化主体性要求我们贯彻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外来的文化建设方针,把握好“结合”的辩证法,始终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中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努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
“结合”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不断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汲取养分,才能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使“移自外域”的马克思主义经由“结合”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而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和主体力量,才能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性,赓续中华文明的特色基因,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总和”中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展现出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在世界意义上,不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而且通过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西方现代性方案之外,释放出现代性发展轨迹的多样与可能。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YJC71008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