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快递隐私运单“应用尽用”
高 维
即将到来的“双11”,历来是隐私问题的高发期——从数据上看,我国快递的业务量仅日均水平就已超3.3亿件,购物高峰所产生的大量寄递数据,更是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严峻挑战。
快递运单是信息泄露的重灾区。有调查显示,透过快递运单上显示的姓名、手机号和地址,可以还原90%的个人信息。通过手机号“顺藤摸瓜”,甚至还能查到微信、支付宝等平台账号,了解个人兴趣偏好和消费习惯,进而实施“精准围猎”。最近几天,“双11提货卡”“网络购物退货退款”等骗局引发关注,中消协和公安部门专门发出提示,其背后很可能就藏着一条黑灰产业链:或是“内鬼”利用职务之便,盗取客户快递单信息后出售;或是黑客直接入侵网络盗取个人信息。
自2017年起,快递行业开始推行隐私运单,对敏感字段进行脱敏、去标志化处理。即用“星号”代替中间几位手机号码以及用户信息,避免被直接外泄,派件员通过APP才能联系到收件人。但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隐私运单虽利好消费者,却不太受企业待见:一些公司未能落实政策,快递运单依旧“裸奔”;部分隐私运单服务并非默认选项,需要用户手动勾选;更有甚者,快递单隐藏的手机号被手写补全,让人直呼“画蛇添足”。
应用快递隐私运单,不该是企业的“自选动作”。去年3月,国家邮政局等三部门联合开展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大力推广应用隐私运单;今年4月,《快递电子运单》和《通用寄递地址编码规则》两项“新国标”正式落地,明确提出禁止完整显示个人信息……一系列关键动作提供了细致的操作指引,传达了鲜明立场,从中也不难看到,隐私运单成为快递行业的标配,已是大势所趋。
当然,各种“堵点”一时难以打通,还有客观层面的原因。一个普通的包裹背后,产业链条长且环节多,各种信息壁垒能不能逐个击破,各类作业场景能不能“量体裁衣”,直接关系到末端配送的实际效率。这有赖于相关部门推动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长远来看,尽管企业的成本难免增加,但这不是“包袱”,在效率和安全之间做好平衡,用实际行动回应消费者期盼,显然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
最新数据显示,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及用户特殊要求以外,全行业隐私运单日均使用量突破2.5亿单,基本实现邮件快件隐私运单“应用尽用”目标。可见经过多年努力,一些可喜的变化正在显现。快递配送和用户体验最为密切,当“买买买”变得如此稀松平常,隐私保护也该“支棱”起来了。
- 上一篇:
警惕“应用推荐”背后的信贷陷阱
- 下一篇:
期待PPP新机制
带来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