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方法与路径
■刘祥玲
关于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倡导弘扬劳动精神,培育时代新风貌。这既是对劳动本身作用和价值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培育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提出的紧迫要求。对于高校来说,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不能仅仅停留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实然层面上,还应向着五育融合的应然方向迈进。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和融合剂,是高校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实现五育融合、检验五育效果、强化德智体美的可行路径。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而较长一段时期,五育结构失衡现象存在。近年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党和国家重新强调,这是教育回归本质的重要体现,五育并举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实然之态。在2020年国家颁布了有关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后,各高校纷纷增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五育课程体系。总体表现为,各育有明确的目标,各司其职,独立开展,普遍缺乏协同交互,逐渐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各育在有限的时间、场地、师资等各类资源中竞争博弈,深层次上仍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对此,教育工作者们要积极寻找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可行策略,以劳动教育融合五育成为尤其值得关注的一条路径。
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的深化、推进和发展。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意味着教育体系的整体变革,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发挥育人合力,要注重以下原则。营造认同五育融合理念和价值的育人文化。转变教育行政主管人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骨干的育人观念,营造认同五育融合的育人文化是出发点,以此带动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全员育人合力。五育单独培育阶段注重巩固基础并做减法。五育融合离不开五育各自的基础。对于高校来说,各育基础又离不开家庭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阶段的积累和沉淀。在高校层面,基础培育阶段可适当做减法,加强高阶融合阶段的综合推进。五育融合空间以聚焦真实社会为培育土壤。五育融合需要在真实的社会场域下推进,使学生有机会面对课本外的非结构性问题,提高高阶性和挑战度,激发自主学习意识和批判意识,使知识技能得到验证、丰富和发展,增强适应力,促进社会的积极正面改变。五育融合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更注重非生产劳动,与信息化、智能化相融合。高校要摒弃将传统的学工学农、简单的出力流汗作为劳动教育主体内容的“懒汉”做法,注重发挥服务性劳动、复合型劳动在提升学生创造力方面的作用。五育融合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五育融合的本质还是教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其健康发展的不变法则。积极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挖掘教育教学规律都缺一不可;需要注重对话、合作、反思、创造,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
从方法、谋略等方面来看,五育融合需要注重以下举措。政府方面搭建校社合作桥梁。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服务性劳动,都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配合。政府方面,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成为必要和关键之举,制定必要的激励措施,激发企事业单位、社区或社会组织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方面开放共享实践平台。企事业单位、社区或社会组织应充分利用与高校合作的机会,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创新优势,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在满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多赢互惠的效果。高校方面开展全面系统变革。在顶层设计上以五育融合为目标愿景,协调好五育基础培育和进阶融合的关系,融合阶段打破年级专业的限制;改革师生考核评价机制,发挥指挥棒作用;加强教师培养,提升育人能力;挖掘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提供个性化的自主选择机会;加强与政府、社会的沟通,为五育融合提供实践平台。教师方面提高专业敬业水平。五育融合关键在教师。对教师来说,认同教育理念,具有敬业精神,专业的课程设计能力,行动能力和行为习惯必不可少,尤其需要探索个性化的、能力为本的、跨学科的、体验式的育人方式,以团队形式扬长避短,以劳育为实践主体,融通五育,协调各育的关系和比例,发挥育人合力。学生方面积极主动投入实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人类本质的体现,也是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潜在资本。学生应意识到,五育融合可以让个体体验到创造的喜悦、合作的力量、对生命的尊重,拓展对世界的认知,提高思辨能力,增强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实践,是学生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先手棋、主动仗。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专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与模式研究”(2023JKDY021)的阶段性成果
- 上一篇:
靶向施策纠治基层形式主义
- 下一篇:
立足经典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