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广东代表委员建议——
适当扩大职业本科院校规模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备受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成为话题焦点之一。代表委员们建议,要加大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适当扩大职业本科院校规模,优化中高职贯通、中高本衔接培养,拓宽技能成才的通道。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马立敏 周欢 汪祥波 尚黎阳
本期热词:职业教育
圆桌嘉宾:
谢青梅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
罗 丹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钟丽琴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助理
高 洁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广东省委会专职副主委
要进一步畅通职业教育学生成长通道
南方日报:为何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还不够高?
罗丹:从中央到地方,这些年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除了与社会氛围有关,这也与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机会、薪酬待遇、晋升通道、社会地位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存在差距有关。
高洁:2022年新修订并施行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然而,职普“同等重要”由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尚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职业教育多样化成才通道的优势,还不为公众所熟知,这也导致部分学生挤进不适合自己的普通高考赛道,引发了教育焦虑等问题。此外,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匹配度还有待提升。
南方日报: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您有哪些建议?
谢青梅:一方面,希望统筹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部分专业设置能与当地产业紧密衔接起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畅通职业教育学生成长通道,通过鼓励专升本、深化高职与本科院校贯通培养等,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减轻学生家长对“职普分流”的焦虑。
高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较为薄弱,导致生源数量缩减、培养质量下降,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工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
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和现代文明的实训场所,开设与产业技术和区域经济衔接的专业,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罗丹:我国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迫切需要建立支持“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基础性制度。如果实现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与学历文凭证书制度的互认互通,将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
扩大应用型本科
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
南方日报:如何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钟丽琴:随着“智数化”发展,企业对本科层次的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全国共32所职业本科高校,总体规模仍有加大空间,建议加大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适当扩大职业本科院校规模,增加职业本科高校数量,让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发展起点不断提高。
高洁:建议由高职院校牵头,建立紧密型“中高企”人才培养联合体,围绕区域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增加职业本科的学位供给,不断扩大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深化“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中高职贯通、中高本衔接培养,拓宽技能成才的通道。
罗丹:新时代职业教育呼唤“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这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例如,可以依托优质高等院校、龙头企业,以项目制培养提升职教本科师资;提升现有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办学质量,可探索招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和行业从业人员培养为职业教育教师,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法的训练,并完成基本企业实践,构建起衔接培养型的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
南方日报:一边学生“就业难”,一边企业“用人难”,这一困境如何解决?
钟丽琴:一方面要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的纵向贯通,实现不同层次职业学校的纵向衔接;另一方面,要推动校企横向融通,强化企业、产业协会的主体责任,实现技术技能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育。
我建议,在职业教育国标课程体系中嵌入职业能力评价培训模块,构建技能等级证书互认“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无缝衔接、开放互认、协调融合,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对多样化、职业型人才供给的需要。
谢青梅:我是研究家禽生产的,经常去清远、湛江等地的农业产业一线。在调研中我发现,当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本地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还不够高,地方职业院校设置当地特色农业专业也比较少。
我建议教育部门要会同农业部门,根据地方产业发展情况,在某些地方职业院校中适当设置涉农专业。比如,清远可围绕打造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等五大百亿级农业产业,在当地职业院校设置畜牧兽医、农学等相关涉农专业。此外,要依据产业类型分类别、个性化培养,让地方职业院校培养的涉农专业学生在当地能就业、就好业。
- 上一篇:
把一线声音带到大会
- 下一篇:
加快民用航空发动机
零部件国产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