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岳芳敏
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如何应对未来科技竞争?广东如何解决仍然突出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如何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这需要我们尊重常识,遵循规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抓实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制度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把握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内在机理
产业与科技互促共生、相辅相成。一方面,科技是现代产业形成发展演化的内生动力,是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历史发展规律表明,科技革命带来了工业革命。科研成果、科技发明转化为技术、产品及其商业化、产业化是科学研究的目标。另一方面,现代产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商业化,即科技创新发生的结果和归宿。科技创新促成新产业形成或现有产业降本、提质增效、提升竞争力。企业、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环保的发展需求推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不断发展,产业发展成为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产业链与创新链相融共生、互促共进,产业强依赖于科技强。从研发创新到加工生产制造再到流通营销构成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与创新链相辅相成、相融共生、共同演进。理论上讲,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是产业链的开启和链接过程,产业链是创新链的目的和归宿。创新链从0到1,即科研发现、原始发明,从1到10,即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再到100、1000……即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应用创新,也就是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形成,或将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使产业通过创新获得新动能、新竞争力,从而强起来。产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发展需求,会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发展。构建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安全可控、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表现,也是奋斗目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引领、带动。当然,创新创业的元主体是人,是企业。总之,产业强是科技强的载体和归宿,科技强是产业强的充分必要前提条件。而科技强的实现前提是教育强、人才强。
制度创新是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根本动力和前提保障。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40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开放,就是一系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建立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化的科技体制改革,让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连续7年名列全国第一,从落后的农业省份跃升为制造业大省、经济大省。李约瑟之谜、熊彼特创新周期等理论和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创新需要产权制度、教育体制、科技体制、财政金融等制度创新驱动并提供制度保障、必需的创新生态环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的内在要求。其中,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创新是关键。而教育体制是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当前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就是基础研究、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其根源在于过去追求规模数量短期收益的绩效评价机制、投融资体制,在于束缚人的创造力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回答“钱学森之问”,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必须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活培养创造力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用标准答案训练记忆力和解题力,而是保护和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思考力,培养出有逻辑思考能力、独立判断力、有创造力的人。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技术将对教育模式产生深刻影响。视频生成工具Sora这样的复杂模型的发明创新,表明第一资源——人才,是未来科技竞争的最终制胜法宝。正如华大集团CEO尹烨所说,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实事求是、见贤思齐、充满正能量、想象力和好奇心的人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近些年来已经在推进,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加快推进高考体制改革。对此,大湾区核心城市,比如广州、深圳可以率先做出探索。
创新财政资源配置结构,增加科研支持资金并提升其效能,提高我省基础科研、原始创新能力。建议进一步加大新基建投资比重,用于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解决“缺芯少核”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提高我省科研体系质量,增强我省科研水平、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做法是:一是加大投入,做好未来教育、科研计划的顶层设计。针对当前高校有效科研成果不足、基础科研能力亟待提升的现状,加大对高校特别是基础研究学科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高校教学创新、教学质量提升的资金支持力度,激励教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科技强、产业强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人才。二是深化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评价制度。当前高校分类评价制度未落实,仍存唯论文等“四唯”现象、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对此,应深化相关制度改革,使广大教师能够潜心于教学育人、基础科研。三是深化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酬结构改革。针对我国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资收入较低、薪酬结构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等保障性收入比例较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负担重等问题,《关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提出要逐步建立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我省要真正做到“视人才为珍宝”、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可以此改革试点入手为突破口,完善薪酬制度体系,创新绩效激励等配套机制,营造更多教师潜心科研的条件和制度环境,以制度优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加快构建有利于开放创新、合作创新的体制机制。一是梳理并打通开放创新面临的堵点卡点。比如,改革当前教师、科研人员公派出国、出省参加学术交流、考察的硬性时间规定,下放管理权限,给予高校、院所自主管理权,让其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审批有关时间。二是设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常设资金;支持、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每年遴选5至10家校所企协同创新优秀者,并增加对其投资力度。三是在高校设立专职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链接企业需求、促进成果转化。四是以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国内外合作创新。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中心主任
- 上一篇:
盘活闲置资源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 下一篇:
创新链产业链
如何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