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结合”,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
■陈东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论述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深刻诠释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
“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蕴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来看,“第二个结合”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实践途径。科学理论只有植根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命脉”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化”入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这种结合强调文化家园与精神层面的深度结合,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重要的文化根基。
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第二个结合”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注入源头活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文化的力量愈益重要。马克思主义能传入中国、扎根中国并发展创新,绝不是偶然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万物并育的生态观、天下为公的社会观、民惟邦本的民本观、为政以德的治理观、亲仁善邻的交往观、美美与共的天下观,以及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行动观,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实践论以及共同体主义等具有高度契合性。通过推进两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文化沃土,从而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
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来看,“第二个结合”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倾向,又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禁锢,还破除了历史文化虚无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必须不断破除各种教条主义和思想禁锢,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板,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所以,“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则路径
要处理好逻辑性,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是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魂”,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始终。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注入马克思主义,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可以说,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要坚持整体性,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以其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真理性,以其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和人民性,影响广泛而深远。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是一个体系化、学理化并且充满活力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要坚持实践性,在时代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成功经验。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迫切需要我们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在时代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两个结合”,需要对中国国情有准确的把握、对时代挑战有清醒的认识。要将国情放在历史方位中认识,明确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又进入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明确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更宽广的视野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要将国情放到全球化时代背景去认识,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动应变求变,在变局中开新局,准确分析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在全球治理中体现中国担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将国情放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去认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系广东开放大学科技部部长、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研究”阶段性成果
- 上一篇:
用心用情抓好民生社会事业
- 下一篇:
强国必先强教
强教必先强师